1 新工科研究與(yu) 實踐的背景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yang) 結構和質量上不能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需要,本科教育與(yu) 人才市場需求不相適應。2015年10月三部委頒布《關(guan) 於(yu)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建立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實現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產(chan) 業(ye) 鏈、職業(ye) 標準、生產(chan) 過程的對接。
針對高等工科教育,201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guan) 於(yu) 開展新工科研究與(yu) 實踐的通知》要求“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ti) 係開展新工科研究與(yu) 實踐”[2],要求明確了在高等工科教育領域進一步推動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人才培養(yang) 的新模式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而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搞清楚目前工科教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找到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充分理由及方向,建立實踐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目標和內(nei) 涵是新工科人才培養(yang) 模式研究與(yu) 實踐的重要內(nei) 容。
2 工科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問題
3 產(chan) 業(ye) 生態下校企合作培養(yang) 新工科人才的必要性
4 產(chan) 業(ye) 生態下校企合作培養(yang) 新工科人才的目標和內(nei) 涵
5 結語
由於(yu) 傳(chuan) 統工科教育在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上具有正外部性,企業(ye) 在此過程中得不到全部利益,導致企業(ye) 對校企合作培養(yang) 人才的動力不足,這已經成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的重大阻礙,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是新工科教育研究與(yu) 實踐的重要課題。本文從(cong) 產(chan) 業(ye) 生態和企業(ye) 人才安全的角度論述了“推進科教結合、產(chan) 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體(ti) 製機製改革”的必要性。將一個(ge) 產(chan) 業(ye) 看成是一個(ge) 生態係統,在整個(ge) 生態係統內(nei)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是利益大於(yu) 成本的,從(cong) 產(chan) 業(ye) 生態係統來看產(chan) 業(ye) 鏈或企業(ye) 群有充分的理由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著為(wei) 產(chan) 業(ye) 或企業(ye) 培養(yang) 人才的目的,將高校教育納入產(chan) 業(ye) 人才生態鏈的建設中,強化企業(ye) 合作的內(nei) 涵,保證校企合作使培養(yang) 的人才能為(wei) 合作企業(ye) 所用,為(wei) 企業(ye) 人才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對產(chan) 業(ye) 或企業(ye) 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guan) 於(yu)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2015,10.
[2] 教育部.關(guan) 於(yu) 開展新工科研究與(yu) 實踐的通知[Z].2017.
[3] 黃文,李文.計算機類本科人才的“產(chan) 學研用創”培養(yang) 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7(8):43-46.
[4] 尤祖明,遲強,潘明財.產(chan) 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2012,25(4):108-112.
[5] 曹霞,於(yu) 娟.產(chan) 學研合作創新穩定性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33(5):741-747.
[6] 薑鴻,王衛星,王永利.產(chan) 學研用合作培養(yang) 人才的動力模型及其應用[J].現代教育管理,2013(9):54-57.
[7] 商華,王蘇懿.價(jia) 值鏈視角下企業(ye) 人才生態係統評價(jia) 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153-160.
[8] 王炎斌.利益相關(guan) 者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態位管理[J].教育與(yu) 職業(ye) ,2010(2):14-16.
[9] 王文波,薛晶.生態位在企業(ye) 人才安全內(nei) 涵探討的應用[J].價(jia) 值工程,2007(3):140-144.
[10] 劉方龍,吳能全.“就業(ye) 難”背景下的企業(ye) 人力資本影響機製:基於(yu) 人力資本紅利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5-159.
[11] 李芳芳,邢德錄.校企合作:企業(ye) 人力資本投資風險規避的有效途徑[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12(1):61-63.
[12] 李博,趙豔玲.校企合作中企業(ye) 人力資本投資風險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40):294-296.
黃文 李文 湖南科技學院電子與(yu) 信息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