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連續三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hui) 承辦地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教育信息化示範基地”,青島市攜手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走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教育信息化道路,憑借集約化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與(yu) 貫穿市、縣、區與(yu) 校的融合創新應用部署,開創了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著名的“青島模式”。
以雲(yun) 、台、管、端為(wei) 核心 打造全國領先的教育信息化環境
2015年,隨著《青島市“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出台,青島教育信息化告別了分散建設階段,進入到“統籌規劃、分段實施、統一標準、融合貫通”的建設期。作為(wei) 教育信息化領導企業(ye) ,新華三幫助青島規劃部署了以雲(yun) 、台、管、端為(wei) 核心的基礎設施應用架構,通過城域網、數據中心、物聯網、安全態勢感知等方案的落地,為(wei) 青島信息化的落地與(yu) 教育變革的起飛,提供了最強大的平台、資源與(yu) 環境基礎。
在第十八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yu) 發展論壇上,青島市教育裝備與(yu) 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曉梅指出,由100G波分環網串聯的“兩(liang) 地三中心”教育數據中心為(wei) 青島教育信息化打造了高品質的行業(ye) 雲(yun) 環境,而2015年 “青島教育E平台”的問世,不僅(jin) 實現了青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智慧校園中心管理平台的“三合一”,也成功將雲(yun) 資源“化雲(yun) 為(wei) 雨”,對接融合部、省、市、區、校5級係統,實現了信息數據、教學資源、業(ye) 務應用跨層級融合共享, 在全市範圍內(nei) 提前達到了教育信息化2.0“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台”的目標。
而在“管”——網絡層麵,相比2012年提升40倍的城域網帶寬以及100倍的學校網絡帶寬,讓跨層級數據資源與(yu) 業(ye) 務應用的融合共享更為(wei) 高效暢通。同時,投資2.2億(yi) 建成的740間同步課堂教室、校園一卡通、電子班牌、電子書(shu) 包應用、學生畫像係統等,作為(wei) 教育信息化深入校園腹地的終端,讓化雲(yun) 為(wei) 雨的數字化資源最終“潤物細無聲”地完成滋養(yang) 澆灌教育教學變革的使命。
市、區、校級統一部署 融合創新驅動教育變革
在青島教育局與(yu) 新華三的努力下,青島教育信息化跳出“新瓶裝舊酒”的窠臼,憑借高瞻遠矚的“雲(yun) 、台、管、端”統一規劃與(yu) 部署,催生出大量智慧教育融合創新應用,並因此率先進入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
在市級層麵,青島教育E平台實現了對分散於(yu) 各級各類係統及線下數據的標準化和統一化匯聚,並可為(wei) 各類教育管理者按需定製數據分析報表,為(wei) 教育治理提供決(jue) 策支持,同時通過對智慧校園係統匯集的大量師生日常行為(wei) 數據,支持微觀層麵的課堂質量評估、課堂管理與(yu) 教學優(you) 化。目前,青島已開始試點通過課堂感知設備、學生終端設備實時獲取教師教學行為(wei) 、學生學習(xi) 行為(wei) 、學生課堂情緒反應、知識掌握情況等數據,並據此進行自診和集診,為(wei) 改進課堂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在區級與(yu) 校級層麵,青島積極鼓勵教育信息化與(yu) 教學場景的融合創新。譬如,李滄區便通過首創的雲(yun) 備課、雲(yun) 授課與(yu) 雲(yun) 作業(ye) 等“全學通”模式,解決(jue) 了師資力量培養(yang) 與(yu) 合理化配置的難題,推動了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區內(nei) 共享;而嶗山區第二實驗小學則憑借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支撐下的“小學生綜合素養(yang) 評價(jia) 係統”,實現了對學生學習(xi) 、生活、創造等關(guan) 鍵行為(wei) 的精準實證評價(jia) 。
如今,隨著《青島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出台,青島教育信息化即將開啟嶄新階段。作為(wei) 教育信息化領導企業(ye) ,新華三將繼續與(yu) 青島一道,行走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前沿,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和基礎教育全場景的融合途徑,持續推動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教育教學模式變革與(yu) 教育生態重構,不斷豐(feng) 富教育信息化“青島模式”的涵義(yi) 與(yu) 示範價(jia) 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