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職業(ye) 能力
職業(ye) 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培養(yang) 學習(xi) 者的職業(ye) 能力,正確的職業(ye) 能力觀是明確培養(yang) 目標、製訂人才培養(yang) 方案、構建課程體(ti) 係、實施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對職業(ye) 能力的不確切認識,可能會(hui) 造成培養(yang) 目標的偏差。
德國、澳大利亞(ya) 、美國、英國對職業(ye) 能力內(nei) 涵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關(guan) 鍵能力”概念的提出是德國學者對於(yu) 職業(ye) 能力內(nei) 涵研究的重要成果。關(guan) 鍵能力是指具有職業(ye) 或行業(ye) 通用性的重要能力,與(yu) 生產(chan) 、經營和服務性崗位間接相關(guan) ,是對崗位工作效能產(chan) 生積極影響的職業(ye) 化能力的總稱[1]。美國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2],澳大利亞(ya) 的“關(guan) 鍵資格”[3],英國的“核心技能和通用技能”[4]都是不同國家對職業(ye) 能力的不同解讀。世界範圍職業(ye) 能力內(nei) 涵研究的曆史演變可分為(wei) 初級階段的專(zhuan) 項技能、過渡階段的知識、潛能和高級階段的情境性綜合能力[5]。
我國學者對職業(ye) 能力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極大地豐(feng) 富了職業(ye) 能力的內(nei) 涵。徐國慶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職業(ye) 能力的聯係性,將職業(ye) 能力視為(wei) 知識與(yu) 工作任務的關(guan) 聯[6]。嚴(yan) 雪怡提出廣義(yi) 和狹義(yi) 的職業(ye) 能力定義(yi) [7]。張瓊將職業(ye) 能力定義(yi) 為(wei) 學校形態的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培養(yang) 標準,是現代社會(hui) 中的勞動者通過學習(xi) 獲得的生存、發展、變革和反思的綜合能力[8]。楊黎明更是將職業(ye) 能力的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從(cong) 就業(ye) 的便利化提升到終身教育與(yu) 發展的訴求化[9]。
2 職業(ye) 能力結構
3 專(zhuan) 業(ye) 群課程體(ti) 係構建
課程體(ti) 係是解決(jue) 係統培養(yang) 什麽(me) 的問題。課程體(ti) 係開發要對接職業(ye) 崗位群、對接國家職業(ye) 標準、對接工作過程,隻有理清職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的關(guan) 係,才能構建出具有高職特色的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ti) 係。
3.1 職業(ye) 能力指標整合序化
3.2 課程體(ti) 係構建
3.3 課程大綱開發
課程大綱是統整課程內(nei) 容、規範教學行為(wei) 、引領學生學習(xi) 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課程大綱要通過課程委員會(hui) 審核通過方可執行。在開發專(zhuan) 業(ye) 群課程大綱的過程中,基於(yu) 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突出以學生為(wei) 中心、對應專(zhuan) 業(ye) 能力指標、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闡明評價(jia) 方法及內(nei) 容權重,使課程大綱兼具授課計劃的功能。課程大綱的結構包括基本信息、學習(xi) 目標、教學目標、單元教學設計、評價(jia) 方式。基本信息包括課程名稱、課程代碼、學時、學分、修課方式、開課學期、負責人、授課教師、課程類別、適用專(zhuan) 業(ye) 、使用班級、前導課程、後續課程、教材信息。課程學習(xi) 目標的描述應以學生為(wei) 中心,從(cong) 學生的角度全麵闡述學習(xi) 該課程後應達到的學習(xi) 成果,撰寫(xie) 課程目標時應當使用理解、分析、設計、運用等以學生為(wei) 中心的詞匯。教學目標要呼應專(zhuan) 業(ye) 的核心能力,並明確對核心能力的支撐度,每項專(zhuan) 業(ye) 核心能力可對應多條教學目標。課程內(nei) 容的選擇要能夠支撐課程教學目標,一個(ge) 內(nei) 容模塊可支撐多條教學目標,一條教學目標也可由多個(ge) 內(nei) 容模塊支撐。單元教學設計上,要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行動導向學習(xi) ,體(ti) 現學生的學習(xi) 主體(ti) 性,支撐課程非專(zhuan) 業(ye) 能力目標。在課程評價(jia) 方麵,應闡明評價(jia) 方法及其分配規則,要采用多元的評價(jia) 方式。
參考文獻
[1] P. Arocena, Imanol Núez, Mikel Villanueva.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Workers' Employability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Spain[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7, 29(1-2): 191-201.
[2] Rupert Maclean,Victor Ordonez. Work, skills development for employability and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duc Res Policy Prac, 2007(6): 123-140.
[3] C. D. Grant, B. R. Dickson. Personal skill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s thedevelopment of skills with degree programm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mployers[J]. Educationfor Chemical Engineers,2006(10):23-29.
[4] Dave Turner. Employability skills developmentin the UnitedKingdom[J]. Australian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2.
[5] 張弛.基於(yu) 企業(ye) 視角的高技能人才職業(ye) 能力培養(yang) 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4.
[6] 徐國慶.職業(ye) 能力的本質及其學習(xi) 模式[J].職教通訊,2007(1):24-28.
[7] 嚴(yan) 雪怡.教育分類、能力本位與(yu) 廣義(yi) 的職業(ye) 能力培養(yang) [J].職業(ye) 技術教育,2007(7):11-13.
[8] 張瓊.大學生職業(ye) 核心能力培養(yang) [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21-23.
[9] 楊黎明.關(guan) 於(yu) 學生職業(ye) 能力的發展[J].職教論壇,2011(3):4-15.
[10] 陳宇.職業(ye) 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職業(ye) 技術教育,2003(11):26-27.
[11] 李賽男,顏士剛.基於(yu) 冰山模型的知能課程目標確定[J].中國電化教育,2012(11):22-26.
段向軍(jun) 王春峰 郝秀雲(yun) 潘紅恩 南京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