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分析是為(wei) 了評估學術進步、預測未來的表現和發現潛在的問題而對學生產(chan) 生的廣泛的數據進行解釋的行為(wei) 。其目標在於(yu) 使學校和教師能夠根據每個(ge) 學生的需要和能力提供與(yu) 其相適應的教育機會(hui) [1]。學習(xi) 分析技術是回歸教育本質,以學習(xi) 者為(wei) 對象,以教育數據驅動的方式改進教學實踐、促進學習(xi) 者個(ge) 性化發展的方法和技術。
地平線報告對學習(xi) 分析的介紹最早出現在2011年,隨後2013年和2014年的報告中也均有提及,其預測學習(xi) 分析作為(wei) 影響基礎教育領域的新興(xing) 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2017年地平線報告指出:未來2~3年“分析技術”將進入基礎教育教學應用,美國IT研究與(yu) 谘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公司發布的信息指出2017年是數據和分析邁向主流的一年[2]。分析技術通過各種工具和應用程序將數據轉化為(wei) 可執行的信息,而把那些與(yu) 學習(xi) 者能力和進步相關(guan) 數據進行收集、篩選、整合、分析,將對激發學生個(ge) 性化和適應性學習(xi) 有潛在的作用。
個(ge) 性化學習(xi) 的實現,也越來越需要借助大數據和學習(xi) 分析技術,從(cong) 海量的數據信息中發現學習(xi) 發生的機製,挖掘學生學習(xi) 規律的變化,找到數據背後隱藏的學習(xi) 行為(wei) 產(chan) 生的原因和相互的關(guan) 聯性,預測學生學習(xi) 的趨勢並提供更加精準的學習(xi) 內(nei) 容和反饋建議。教育信息化在基礎教育的普及和學習(xi) 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為(wei) 學生個(ge) 性化學習(xi) 提供了可能。
一、學習(xi) 分析的內(nei) 涵
二、學習(xi) 分析的數據、方法與(yu) 工具
三、學習(xi) 分析技術應用的實踐案例
四、學習(xi) 分析應用的建議
1.教育機構要理清自身對學習(xi) 分析需求使技術服務於(yu) 教學
學習(xi) 分析技術是綜合教育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大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知識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理論和技術。一線教育工作者在這方麵缺乏相關(guan) 的知識儲(chu) 備,所以建立一套適用的學習(xi) 分析係統,使之在教學實踐應用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技術專(zhuan) 家合作,發揮各自的專(zhuan) 業(ye) 所長,設計開發出能夠在教學中真正用得上、易用、好用的學習(xi) 分析係統,離開其中一方都可能事與(yu) 願違。這也是教育與(yu) 技術深度融合的體(ti) 現,技術是為(wei) 教育服務的,單純的技術需求比較容易實現,但教育機構應該分析自身教學實踐麵臨(lin) 的問題、要達到的目的,梳理出自身的需求,之後尋求技術幫助解決(jue) 教育教學問題。在技術與(yu) 教育融合的改革中,教育是根本,技術是手段,技術應該服從(cong) 教育目標和定位。
2.個(ge) 性化學習(xi) 環境下需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基於(yu) 學習(xi) 分析技術的教學管理係統,為(wei) 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加個(ge) 性化的學習(xi) 和教學環境,這使得學生和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對於(yu) 學生來說,需要逐漸培養(yang) 主動學習(xi) 和個(ge) 性化學習(xi) 的意識,通過學習(xi) 過程中的可視化分析結果逐步增強自我認知和理解,反思和改進新環境下的學習(xi) 方法。對於(yu) 教師來說,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chuan) 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xi) 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需要教師適應角色轉變,發展教學研究的能力,對學生學習(xi) 行為(wei) 和知識習(xi) 得過程進行更深入分析,隨時調整評價(jia) 機製和教學決(jue) 策。也要求教師具有更多的教學設計和內(nei) 容開發的能力,利用好現代化教學工具,成為(wei) 學生學習(xi) 的指導師。
3.混合學習(xi) 環境下要做好學生線下學習(xi) 行為(wei) 的數據采集
目前在網絡學習(xi) 環境下,教育者和研究人員比較容易獲取學生的學習(xi) 行為(wei) 數據,進而利用學習(xi) 分析技術進行相應的教學研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隨著混合式教學在基礎教育中應用的不斷推廣,學生線上學習(xi) 有相應的數據記錄,但學生線下學習(xi) 的行為(wei) 變化、情感動態是比較難獲取的[12]。所以混合學習(xi) 環境下,學習(xi) 分析的難點在於(yu) 如何采集學生線下學習(xi) 的有效數據。但隨著一些輔助工具的出現,教師和研究人員可將學生線下完成的作業(ye) 、試卷等掃描成電子版並完成自動判分、自動統計等工作[13]。隨著學習(xi) 分析技術研究的進展,真實學習(xi) 情境中的數據收集成為(wei) 可能,學習(xi) 分析的結果也將更加深入和全麵,研究人員已經在實驗通過眼簾間距和嘴角弧度判斷學習(xi) 者的學習(xi) 注意力與(yu) 愉悅度,進而推測學習(xi) 者的學習(xi) 情緒。
參考文獻
[1] Johnson, L., Adams, S., and Haywood, K..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1 K-12 Edition[R].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1.
[2] 北京開放大學地平線報告項目組.新技術驅動教學創新的趨勢、挑戰與(yu) 策略:2017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中文版[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7(9):1-20.
[3] 祝智庭,沈德梅.學習(xi) 分析學:智慧教育的科學力量[J].電化教育研究,2013(5):5-19.
[4] 顧小清,劉妍,胡藝齡.學習(xi) 分析技術應用:尋求數據支持的學習(xi) 改進方案[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5):34-45.
[5] 林煒婷,楊寧.國內(nei) 外近五年學習(xi) 分析技術應用比較研究[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8-14.
[6] 魏順平.學習(xi) 分析技術:挖掘大數據時代下教育數據的價(jia) 值[J].現代教育技術,2013,(2):5-11.
[7] 顧雲(yun) 鋒,吳鍾鳴,管兆昶,翟萍.基於(yu) 教育大數據的學習(xi) 分析研究綜述.2018(7):1-6.
[8] 孟玲玲,顧小清,李澤.學習(xi) 分析工具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4):66-75.
[9] 方圓媛.翻轉課堂在線支持環境研究:以可汗學院在線平台為(wei) 例[J].遠程教育雜誌,2014(6):41-48.
[10] 關(guan) 博等.美國Los Altos學區視頻教育案例分析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104-108.
[11] 姚行洲.基於(yu) MOODLE平台的課程學習(xi) 效果評價(jia) 分析[J].開放學習(xi) 研究,2016(3):55-59.
[12] 陳晨,楊成,王曉燕,楊霞.學習(xi) 測量:大數據時代教育質量提升的新力量[J].現代教育技術,2017(2):33-39.
[13] 馮(feng) 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nei) 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於(yu) 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誌,2018(3):13-24.
季瑞芳 李蕾 北京開放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