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學習(xi) ”在2015年的地平線報告中將其作為(wei) 驅動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重要趨勢之一,2016年的地平線報告在技術的重要進展中將其作為(wei) 在線學習(xi) 的催生形式進行了深化,2017年的地平線報告在學習(xi) 空間的重構中將其作為(wei) 技術推動的新教學法進行了闡述。混合學習(xi) 如果從(cong) 簡單的線上線下相混合的角度來看,或許很多學校都開展了相關(guan) 實踐,但這又不僅(jin) 僅(jin) 是能通過簡單的線上線下相混合就能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xi) 成效,能夠具備更強的、麵對未來的能力這麽(me) 簡單。
一、混合學習(xi) 的界定與(yu) 相關(guan) 要素
二、教育變革的力量
三、教育變革視角下的混合學習(xi)
四、結語
混合學習(xi) 的開展是一個(ge) 係統工程,本文主要聚焦在教師層麵,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影響混合學習(xi) 的要素十分複雜,往往和學校領導的推動密切相關(guan) ,領導對混合學習(xi) 的認識以及推動力度往往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決(jue) 定混合學習(xi) 的開展狀況,在混合學習(xi) 的變革視角中對校長的職責也有闡述,也就是說還要考慮到領導層以及學校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此外,文中也提到,來自外部的支持對於(yu) 混合學習(xi) 的開展也會(hui) 發揮重要作用,建議借助專(zhuan) 家和技術團隊的支持,對教師的理念特別是具體(ti) 實施給予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L•約翰遜,S•亞(ya) 當斯貝克爾,V•埃斯特拉達,A•弗裏曼.新媒體(ti) 聯盟地平線報告:2015基礎教育版[R].張鐵道,白曉晶,李國雲(yun) ,季瑞芳,吳莎莎,譯.新媒體(ti) 聯盟,2015.
[2] S•亞(ya) 當斯貝克爾,A•弗裏曼,C•霍爾,M•卡明斯,B•袁克.新媒體(ti) 聯盟地平線報告:2016基礎教育版[R].張鐵道,白曉晶,張春華,吳莎莎,季瑞芳,李國雲(yun) ,譯.新媒體(ti) 聯盟,2016.
[3] 北京開放大學地平線報告項目組.新技術驅動教學創新的趨勢、挑戰與(yu) 策略:2017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中文版)[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7(18):1-20.
[4] [美]邁克爾•霍恩,希瑟•期特克.混合式學習(xi) 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ye) 出版社,2017:11,53-61.
[5] 白曉晶,季瑞芳,吳莎莎,張春華,李國雲(yun) .以學生為(wei) 中心重構學習(xi) 空間[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2):60-62.
[6] 季瑞芳,白曉晶,李國雲(yun) ,吳莎莎,張春華.重構學習(xi) 空間 打造學生自主的課堂[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8(2):77-80.
[7] [加]邁克爾•富蘭(lan) ,[美]瑪麗(li) 亞(ya) •蘭(lan) 沃希.極富空間 新教育學如何實現深度學習(xi) [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4.
[8] [加]邁克爾•富蘭(lan) .極度空間 整合科技、教育學和變革知識[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60.
[9] [加]邁克爾•富蘭(lan)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1-14.
白曉晶 北京開放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