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以下簡稱“潞河中學”),是一所貫穿了三個(ge) 世紀的百年老校。151年櫛風沐雨,潞河中學積澱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更在“多元開放”中洋溢出了濃鬱的現代學府氛圍,使其不僅(jin) 在通州教育脫穎而出,更成為(wei) 北京教育的一張靚麗(li) 名片。
世紀行過,尊重曆史的校園改造
正如徐華校長所說:“走進潞河中學的任何一個(ge) 人,都會(hui) 被潞河這樣一個(ge) 既古老、傳(chuan) 統,又充滿現代感的學校所震撼。”校園整體(ti) 的建築風格極具近代中西方折衷主義(yi) 特色,灰磚肅立、紅窗點綴、拱柱相間,不僅(jin) 能直現古典建築的美奐,還能體(ti) 感莊嚴(yan) 、寧靜、清新、自然的厚重。現在的潞河中學,占地麵積17萬(wan) 平方米,蒼鬆翠柏、綠樹成蔭、亭台樓榭、池清湖淨,綠意盎然中最古老、最核心的仍是20世紀初在“協和書(shu) 院”(協和書(shu) 院是包含小學、中學、大學和一所神學院在內(nei) 的教育機構,為(wei) 潞河中學前身)時期建成的謝氏樓(又稱“紅樓”)、衛氏樓(又稱“人民樓”)、文氏樓(又稱“解放樓”)。圍繞這幾座建築,潞河中學在市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進行了兩(liang) 次大規模的校園改造,均保留了原有建築布局和風格。
 文物古建--謝氏樓
20世紀80年代,原通縣縣委縣政府為(wei) 潞河中學製訂了“以‘紅樓’為(wei) 中心,打造潞河文物保護區”的基本發展路線。據此,潞河中學在“紅樓”周圍建起了一棟初中教學樓、一棟高中教學樓以及一棟實驗樓。伴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為(wei) 解決(jue) 學生的住宿問題,分別建設了男生宿舍樓、女生宿舍樓。這次的大規模改造,使潞河中學形成了更為(wei) 完整的教育教學及生活配套體(ti) 係,為(wei) 之後的整體(ti) 發展奠定了條件基礎。
 綠意盎然的校園環境
20世紀末21世紀初,潞河中學迎來了第二次大規模校園改造。應北京市教委“擴大優(you) 質高中辦學規模”的要求,潞河中學在辦學方向上進行了明確調整,自1999年起取消了初中,並將相應教育教學設施和資源配套至高中學部,使高中學部由原先的每年級8個(ge) 教學班迅速擴展為(wei) 每年級18個(ge) 教學班。重新規劃後,先建了用於(yu) 信息化教學的仁之樓,再建立起了用於(yu) 進行理科實驗和藝術學科教學的黃昆樓,後將原實驗樓改建為(wei) 用於(yu) 高一年級教學的叔和樓。2006年,潞河中學在校園北區新建了麵積達43 850平方米的綜合樓。一係列改造擴建措施,使得學校校園建築麵積迅速增長為(wei) 原來的數倍,與(yu) 此同時,開始著手部署校園內(nei) 所有的教育輔助服務設施和計算機網絡係統的建設。
應勢蓄力,基於(yu) 數字化的教學變革
作為(wei) 在潞河中學學習(xi) 、耕耘了近40年的“潞河校友”“潞河師長”“潞河領路人”,徐華校長在多重身份中親(qin) 曆並踩下了學校在數字化轉型方麵的每一個(ge) 發展腳印,見證了學校整體(ti) 教育實力的飛速提升。從(cong) 2000年開始,潞河中學正式走上了數字化轉型之路,通過3次轉型,實現了學校在教學、管理、服務等全方位的效率和質量提升。
從(cong) 2000年至2002年,潞河中學實現了從(cong) “閉路電視係統”到“校園網絡係統”的升級。在這3年間,潞河中學為(wei) 教學樓內(nei) 的每間教室配備了計算機、投影儀(yi) 等多媒體(ti) 設備;按照商業(ye) 網絡標準架構了整個(ge) 學校的校園網絡,所應用的服務器、交換機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實現了“千兆到校園,百兆到桌麵”;在校園內(nei) 構建起了完整的教學巡查係統,保證每間教室都可以進行教學的現場錄播與(yu) 直播,值得一提的是,這套係統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從(cong) 2010至2015年,潞河中學實現了從(cong) “有線網絡”到“無線網絡”的升級。這次自2010年開始的轉型可謂是潞河中學智慧校園雛形建立的時期。學校將教學、管理、服務等多個(ge) 平台均架構在校園大規模無線網絡係統中,應用全麵OA係統,實現了無紙化辦公。
從(cong) 2016年至2017年,潞河中學實現了從(cong) “智慧校園1.0”向“智慧校園2.0”的多維度升級。從(cong) 2016年開始,學校開始深挖智慧教育的功能與(yu) 作用,從(cong) 手持終端擴展、介入和數據采集、利用兩(liang) 方麵進行了數字化實踐。具體(ti) 來說,就是通過應用手持終端技術、配置相應設備幫助學生進行泛在學習(xi) ,實現“無處不學、無時不學、無人不學”;同時,通過廣泛收集各教學數字化終端中的數據,儲(chu) 備師生教學生成大數據庫,通過整理、分析數據,為(wei) 教學和管理提供科學性、針對性服務。
 多媒體(ti) 設施先進的學科實驗室
以上3次特色鮮明的數字化轉型,為(wei) 潞河中學整體(ti) 的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麵對數字化設施設備的升級,潞河中學部署了基於(yu) 教師和學生不同維度的應用促進策略。
教師維度,通過普及應用、定期培訓、比賽考核幫助教師更多地接觸數字化設備,在應用中提升數字化技能和素養(yang) 。除常規配置外,潞河中學特色化地為(wei) 教師配備了課件開發素材資源包,讓教師在具有開放性、重組性特點的資源中通過重新整合創造適合自己教學內(nei) 容的互動課件,並完成後續教學任務。這樣的安排對於(yu) 教師來說是具有成長意義(yi) 的,可以幫助他們(men) 在應用研究中提升自我。
學生維度,通過對其日常學習(xi) 方式改變,幫助他們(men) 更靈活、投入地進行個(ge) 性化學習(xi) 。例如,開設Pad實驗室,讓學生進行電子書(shu) 包學習(xi) 嚐試;規劃建設數字化學科專(zhuan) 用實驗室,讓學生便捷進行虛擬實驗;應用北京數字學校(簡稱BDS)資源,拓寬學生學習(xi) 渠道;參與(yu) 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智慧學伴”的創新應用,提升學生在學習(xi) 中的互動感受等。
走向未來,應用“互聯網+”的教育提升
“互聯網+”是現今各傳(chuan) 統行業(ye) 改革“主旋律”,如何利用“互聯網+”對教育行業(ye) 進行變革,是所有教育參與(yu) 者都在積極思考的問題。潞河中學作為(wei) 勇立潮頭的教育名校,也在進行“互聯網+教育”的思考與(yu) 實踐。
在徐華校長這個(ge) “教育老兵”看來,麵對新概念的提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應從(cong) 容地透過表象看清本質,隻有從(cong) 教育最本質的目標出發考慮,才能正確掌握對待和應用新技術的辦法,才能讓互聯網對教育的“+”落到實處。而對於(yu) 學校來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實現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ang) ,因此,潞河中學踐行“互聯網+教育”策略的重要內(nei) 涵,就是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yang) 和關(guan) 鍵能力的培養(yang) 。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麵對海量信息的充斥與(yu) 包圍,學生必須學會(hui) 搜集、整理、判斷數據的能力。在學生的日常學習(xi) 生活中,學校為(wei) 學生創造了接觸數字化終端、接觸海量信息的機會(hui) ,如為(wei) 學生配置Pad平板電腦,讓學生通過Pad進行學習(xi) 資源的檢索與(yu) 學習(xi) 。學生在進行基於(yu) 移動數字終端的學習(xi) 時,勢必會(hui) 進行資源內(nei) 容的搜集、篩選、分析,從(cong) 而在實際學習(xi) 中學會(hui) 甄別和應用數據。
其次,基於(yu) 互聯網信息的公平性和豐(feng) 富性,要教育學生學會(hui) 主動發展。麵對相同的網絡資源,不同的學生可能會(hui) 做出不同的選擇,有些僅(jin) 沉浸在遊戲中,有些則可以透過遊戲開發自身的創新興(xing) 趣。這樣的培養(yang) 目標是潞河精神“主動發展,追求卓越”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體(ti) 現。
再次,借助互聯網資源的互動性、開放性,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關(guan) 於(yu) 這方麵素質培養(yang) ,潞河中學主要通過STEAM教育形式具體(ti) 實現。在學校黃昆樓、綜合樓等建起了多個(ge) 學科實驗室及自主學習(xi) 空間,其中包括物聯網實驗室、機器人創客實驗室、攝影工作室、生命地學館、特斯拉社團工作室、科技俱樂(le) 部等。學生可以在這些學習(xi) 空間中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進行科學知識學習(xi) 和研究。在北京鑫台華科技有限公司的幫助下學校新建了一間航模創客教室,配備有3D打印機、大型航模模型、小蛟龍機械臂模擬操作機、航母艦載機模擬駕駛係統等高科技設備,服務於(yu) 學校的海洋創客教育。該教室為(wei) 學校師生打造了海洋創客創新綜合實踐平台,配合海洋課程建設及師資培訓,可幫助教師實現專(zhuan) 業(ye) 化成長,為(wei) 學生的終身學習(xi) 打下基礎,使學生成為(wei) 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符合時代和國家需求的領軍(jun) 型人才。
 航模創客教室內(nei) 的小蛟龍機械臂模擬操作機
 場景豐(feng) 富、設備齊全的攝影工作室
最後,通過互聯網信息和數據的交流、共享特點,幫助學生提升信息交流與(yu) 合作的能力。在“人人為(wei) 我,我為(wei) 人人”的精神中,不僅(jin) 體(ti) 會(hui) 互聯網信息帶給自身的幫助,更通過信息加工與(yu) 上傳(chuan) ,實現進一步的信息分享、知識分享,讓知識在全校、全區、全市,乃至全國形成有機循環,不斷生成新的價(jia) 值和亮點。麵向教育信息化2.0時代,實現學生、教師、學校全方麵的升級轉化和縱深發展。
無論是基於(yu) 何種角度對“互聯網+教育”的思考,之於(yu) 學生,素養(yang) 和能力永遠都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教育技術應用和創新實踐都將從(cong) 這個(ge) 角度出發,具體(ti) 解讀和執行。潞河中學正是希望在這樣的教育思路下,通過代代師長的傾(qing) 心付出,培育出有知識、有情懷、有擔當、有能力的“潞河學子”。在徐華校長心中,潞河中學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之於(yu) 通州區的地理位置,她是響亮的地理坐標,之於(yu) 北京基礎教育,她是知名的教育品牌,之於(yu) 萬(wan) 千潞河學子,她是永遠的精神家園,之於(yu) 曆代潞河師長,她是魂牽夢繞的地方!

徐華,1985年參加工作,中共黨(dang) 員,大學本科學曆,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校長兼黨(dang) 總支書(shu) 記。
教育部卓越校長培養(yang) 計劃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北京市第二期名校長發展工程學員。通州區名校長,第三屆通州區傑出人才。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暨北師大校長培訓學院兼職教授,全國民族教育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北京市督學。北京市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hui) 內(nei) 地新疆班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