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類實驗室是高校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實踐教學的基礎,它的建設和應用直接影響著人文社科類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也影響著其專(zhuan) 業(ye) 的發展前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學科與(yu) 人文社會(hui) 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力度不斷加強,改變著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研究方式,尤其是與(yu) 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社會(hui) 、經濟、管理等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應用型人文社科領域更是如此,人文社科類專(zhuan) 業(ye) 也愈來愈注重應用型、創新型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yang) 。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zhong) 化階段,教育模式也由精英式轉向了大眾(zhong) 化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ang) 就需要為(wei) 實驗室配備專(zhuan) 業(ye) 的軟硬件資源,而且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模式。實驗室是科研與(yu) 教學的主要場所,對其資源的管理,直接決(jue) 定著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而“互聯網+”作為(wei) 新的信息技術模式,也在不斷地影響和促進著高校實驗室及實驗資源管理的發展[1]。中國人民大學作為(wei) 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為(wei) 了培養(yang)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重能力的人文社科類的專(zhuan) 門人才,必須建設好與(yu) 之培養(yang) 目標相適應的,具有鮮明學科群特色的人文社科類實驗資源共享平台。
1 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特點與(yu) 存在問題
2 “互聯網+”環境下的實驗資源共享
3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科類實驗資源共享平台的構建
4 結語
基於(yu) “互聯網+”環境的人文社科類高校的實驗資源共享平台的研究是當前我國建設“雙一流”大學的有益嚐試。想要更好地建設人文社科類實驗室,需要高校加強自身實驗環境建設,遵循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培養(yang) 全麵發展的綜合性人才[15]。新時代下的高校教育改革,勢必要求實驗教學滿足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的要求,高校應該著力推進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的建設,探索適合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發展的管理模式,提高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文娟.“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J].電子商務,2016(10):95-96.
[2] 武雲(yun) 成.人文社科類高校實驗中心建設與(yu) 管理模式研究[J].數碼設計,2017(5):138-139,141.
[3] 劉二虎.高校人文社科類實驗室建設與(yu) 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東(dong) 南大學,2011.
[4] 陳彬.“互聯網+”時代中國發展的機遇與(yu) 挑戰[J].財經界:學術版,2017(7):9-11.
[5] 佚名.信息安全小百科“互聯網+”[J].保密科學技術,2015(7):65-66.
[6] 百度百科.“互聯網+”[EB/OL].[2018-02-23].https://baike.baidu***.com/item/互聯網+%2B.
[7] 佚名.互聯網+解讀[J].黑龍江檔案,2016(1).
[8] 鮑勇.基於(yu) 互聯網+醫院社區健康管理聯動戰略與(yu) 策略[J].智慧健康,2015,1(1):1-8.
[9] 李子運.高校教師發展視閾下“互聯網+”教育的六大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7(1):45-49.
[10] 朱鵬威,曹燁帆,董天舒.“互聯網+”視閾下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12):133-136.
[11] 程世紅,孫純學,高若宇.基於(yu) 資源共享的文科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實踐[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2,29(6):125-129.
[12] 方德英,李海生,袁小年.信息化環境下多校區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11):10-12.
[13] 甘銳,邢向東(dong) ,樊列武.人文社科實驗室建設狀況與(yu) 必要性分析:以陝西師範大學為(wei) 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5(4):149-151.
[14] 郭馨梅,房成鑫.國家級經濟管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經驗借鑒[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4, 31(11):8-12.
[15] 丁穎,王立.注重文科實驗室建設,促進人文社科發展[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06,23(3):112-114.
張卯 肖源 中國人民大學實驗室建設與(yu) 設備管理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