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儀(yi) 器設備長期以來一直占據著國內(nei) 主要市場,據中國儀(yi) 器儀(yi) 表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2013年實驗室分析儀(yi) 器進口62.94億(yi) 美元,出口14.56億(yi) 美元,貿易逆差達48.38億(yi) 美元[1]。對用戶而言,相關(guan) 參數沒有得到權威的認證是很多國產(chan) 設備“叫好但不叫座”的主要原因[2],開展國產(chan) 儀(yi) 器的驗證和評價(jia) 工作有助於(yu) 推動國產(chan) 儀(yi) 器健康發展。隨著製造業(ye) 的快速進步,我國的國產(chan) 儀(yi) 器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諸多因素仍然影響這國產(chan) 儀(yi) 器在市場上的份額,其中一個(ge) 原因就是缺少係統性、科學性的評價(jia) 體(ti) 係。
2017年12月1日,行業(ye) 標準《分析化學儀(yi) 器設備驗證與(yu) 綜合評價(jia) 指南》正式實施[3],該標準將推動國產(chan) 分析化學儀(yi) 器驗證和評價(jia) 方法的標準化,幫助國產(chan) 儀(yi) 器發現自身的優(you) 勢和不足,找出差距,更好地提升質量。儀(yi) 器的綜合驗證和評價(jia) 是一個(ge) 複雜的流程。在實際設備選型的過程中,具體(ti) 的參數和實際應用中表現是最重要因素,但主觀評價(jia) 會(hui) 影響使用者對儀(yi) 器的整體(ti) 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ti) 以後的認知產(chan) 生的影響作用,心理學研究認為(wei) 最先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論記憶》一書(shu) 中曾經指出:“保持和複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yu) 有關(guan) 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xing) 趣的強度”。這種先入為(wei) 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qing) 向,會(hui) 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係列行為(wei) 。對儀(yi) 器設備進行的主觀驗評,對製造者改進自身設計,使用戶傾(qing) 向於(yu) 接受和購買(mai) 設備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對儀(yi) 器設備而言卻一直缺少切實可行的主觀評估辦法。
國產(chan) 示波器通過不斷的改進和摸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品質和銷量上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低端示波器已經進入歐美主流市場,入門級示波器已經占據全球市場大多數[4]。國產(chan) 高端設備已經達到和接近了國際領先公司的參數性能,甚至某些參數如存儲(chu) 深度已經優(you) 於(yu) 進口設備,設備的設計和使用更適合國內(nei) 用戶且能靈活調整進行定製生產(chan) ,即使如此,在高校的用戶群體(ti) 中,國產(chan) 高端設備的占有率相比進口設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為(wei) 此,我們(men) 設計了一種設備的主觀驗評量表,並將其應用於(yu) 一種國產(chan) 示波器,獲取了一定的數據。
1 主觀驗評量表的設計原則
2 評價(jia) 量表各項指標的選擇
3 某款國產(chan) 示波器的驗評實踐
4 結語
本文給出的儀(yi) 器驗評量表方法,通過對某示波器的具體(ti) 測評,評價(jia) 結論清晰,評價(jia) 結果中整體(ti) 評價(jia) 與(yu) 分項評價(jia) 具有較好的一致性。通過主觀評價(jia) ,給出了用戶對設備的基本認知情況,其意見和建議可供相關(guan) 生產(chan) 廠商參考。而這種主觀驗評的方法,也可以推廣到其他國產(chan) 儀(yi) 器的主觀測評上。
參考文獻
[1] 劉來福.國產(chan) 分析儀(yi) 器綜合評價(jia) 方法研究[J].分析儀(yi) 器,2015(1):67-70.
[2] 柯繼日.國產(chan) 檢測儀(yi) 器何時突出重圍[J].質量探索,2014(6):1-3.
[3] 認監文.首個(ge) 國產(chan) 檢測儀(yi) 器設備驗證與(yu) 綜合評價(jia) 行業(ye) 標準發布[J].化學分析計量,2017(4):76.
[4] 於(yu) 寅虎.國產(chan) 示波器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電子產(chan) 品世界,2014(5):10-11.
[5] 劉德平.驗證與(yu) 綜合評價(jia) 助力國產(chan) 儀(yi) 器質量提升的研究[J].分析儀(yi) 器,2017(5):139-142.
[6] 朱嘉偉(wei) .我國儀(yi) 器行業(ye) 的可靠性工作現狀分析[J].電子產(chan) 品可靠性與(yu) 環境試驗,2015(1):61-65.
李崧1 王引書(shu) 1 閆實2 李亞(ya) 芳2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