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是依托目前較為(wei) 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多媒體(ti) 技術以及國際互聯網而研發的第三方應用程序。教師和學生通過利用個(ge) 人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靈活方便地開展科學化、碎片化、情景化交互式學習(xi) 活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術與(yu) 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學內(nei) 容、手段、方法的現代化[1]。近年來,隨著相關(guan) 設備的普及和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在運行於(yu) 移動智能終端的教學APP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速發展,使移動學習(xi) 、課外學習(xi) 、個(ge) 性化學習(xi) 逐漸成為(wei) 可能。而作為(wei) 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材,在立體(ti) 化建設時應注意到這一新形勢。在教材編寫(xie) 初期,可以同步研發與(yu) 教材配合使用的APP,並借助它高效、先進的學習(xi) 形式,有效地促進學科知識傳(chuan) 遞的諸多特點,已成為(wei) 教育技術領域人們(men) 和教材編寫(xie) 者所關(guan) 注的熱點。
人民教育出版社為(wei) 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編寫(xie) 了校園冰雪教材叢(cong) 書(shu) ,在先期紙質教材編寫(xie) 的同時,與(yu) 技術開發團隊共同研發了“校園冰雪APP”。利用“教材+教育APP”新模式,依托移動技術適度展現了冰雪運動技術、運動文化、運動欣賞的教學內(nei) 容。教育APP為(wei) 教材的有力支撐,是新的知識傳(chuan) 授模式和技術有機融合,使學習(xi) 者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教學方式的移動化和便捷化。在教材中可以做到每個(ge) 技術動作中使用掃碼鏈接,學習(xi) 者在手機上或平板電腦上的APP中掃描二維碼,即可提供生動形象、豐(feng) 富立體(ti) 的音視頻等學習(xi) 資源,同步輔助展示學練要點和過程(如圖1所示)。這一模式更符合新一代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學習(xi) 需求,實現學習(xi) 方法的革新,達到高效的學習(xi) 效果。教育APP作為(wei) 一種新的學習(xi) 資源進入普通學習(xi) 者的視野,它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將學科知識整合到應用信息中,使應用信息服務於(yu) 學科知識的同時,學習(xi) 者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一、教育APP的形態變遷
二、教育APP建設的必然性
三、教育APP設計研究
四、結語
“教材+教學APP”使用的理念,是將教育與(yu) 技術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you) 勢,形成高效、自主的學習(xi) 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與(yu) 手段,發揮其多感官交互功能,讓學習(xi) 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xi) 活動中。筆者認為(wei) ,一個(ge) 理念正確、配置合理、資源豐(feng) 富、功能齊全的教學APP 能更大程度地惠及廣大師生,使教和學雙方受益。教學的主體(ti) 是教師和學習(xi) 者,學習(xi) 手段隻是為(wei) 了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xi) 者與(yu) 知識所使用的一座橋梁,是保障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環節。使用新型教學手段是為(wei) 了解決(jue) 沒有時不能解決(jue) 的教學問題。可以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則本末就會(hui) 倒置,本不立,則道難生[11]。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s://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斯伯克特.教育傳(chuan) 播與(yu) 技術研究手冊(ce) [M].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585-586.
[3] 馬玉慧,趙樂(le) ,李南南,王碩爍.新型移動學習(xi) 資源:教育APP發展模式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351(4):64.
[4] 艾瑞谘詢.2015年中國青少年及兒(er) 童互聯網使用現狀研究報告[EB/OL].https://www.iresearch.com.cn/report/2383.html.
[5] 教育部.體(ti) 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旅遊局關(guan) 於(yu) 印發《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55182.
[6] 張玉孔,王陸.多元與(yu) 統一:教育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5):27.
[7] 劉洪鋒.信息技術平台下多學科整合的教學技術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62.
[8] 張靜,陳佑清.學習(xi) 科學視域中麵向深度學習(xi) 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4):20-24.
[9] 荊永君,李昕.區域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共同模式時間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1):84.
[10] 趙國棟.微課與(yu) 慕課設計高級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 李平.杜金山.教育怎麽(me) 了:一[N].中國教師報,2016-01-27.
馬春光 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