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進階”(learning progression)在科學教育領域已然成為(wei) 一個(ge) 備受關(guan) 注,同時又具有廣泛含義(yi) 的研究課題。根據該理論所製定的美國《K-12科學教育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以及《下一代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受到了國內(nei) 學者的高度重視,成為(wei) 今後相關(guan) 課程文件製訂的重要參考資料。盡管如此,學習(xi) 進階的研究同樣充滿挑戰。在綜合其他研究結果的基礎上,Duncan等人在《科學》上指出,當學生的思維能力處在發展過程中時,學生的表現通常因題目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即個(ge) 體(ti) 的思維呈現出多層級狀態。這些研究結果與(yu) 以描述學生思維發展的“學習(xi) 進階”框架所強調的思維具有內(nei) 在一致性和穩定性相矛盾,從(cong) 而使得學習(xi) 進階框架的有效性受到挑戰[1]。如何提升學習(xi) 進階框架的有效性,使其能夠更加準確和有效地描述學生認知發展的過程?本文嚐試從(cong) 實證研究方法的層麵對該問題加以探討。
何為(wei) 學習(xi) 進階框架的有效性?Messick認為(wei) “效度”是衡量理論框架與(yu) 實證結果相一致的程度的指標[2]。對於(yu) 學習(xi) 進階框架而言,則需要通過實證的方式不斷檢驗和修改,使其最終能夠有效地描述學生實際的認知發展情況,從(cong) 而獲得實證的有效性[3]。Wilson從(cong) 實證的角度就如何構建學習(xi) 進階框架進行了說明。
從(cong) 該研究流程圖可以看出,學習(xi) 進階框架開發的核心要素包含四部分內(nei) 容:初步建構學習(xi) 進階框架,開發相應測試工具,確定“問題結果空間(outcome space)”以及形成實證證據。各環節之間通過單向循環的方式螺旋遞進,從(cong) 而可以形成有效的進階框架。本文便按照這一順序對各個(ge) 環節加以詳細說明。
一、初步建立學習(xi) 進階框架
二、測試工具的開發
三、數據的收集
四、對進階框架的實證檢驗
五、總結
學習(xi) 進階框架的開發是一個(ge) 循環的過程。在這個(ge) 過程中,最初的理論框架被不斷修改,從(cong) 而進一步提升其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評估學習(xi) 進階框架的有效性時,無須去檢驗是否每位學生都沿著進階框架的假設進行發展[7]。相反,“學習(xi) 進階”的有效性是看學生群體(ti) 的發展是否沿著進階框架的假設進行的,也要看能否將所獲得的學生進階證據用來改進課程、教學和評價(jia) ,促使它們(men) 達到能夠幫助學生發展的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 Duncan R G, RivetA E. Science Learning Progressions[J]. Science, 2013, 339(6118): 396-397.
[2] Messick S. Validity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s[J]. Technical Issues in Large-Scal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1996: 1-18.
[3] 郭玉英,姚建欣,張靜. 整合與(yu) 發展:科學課程中概念體(ti) 係的建構及其學習(xi) 進階[J].課程•教材•教法,2013,02:44-49.
[4] Wilson M. Measuring Progressions: Assessment Structures Underlying a Learning Progressio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9, 46(6): 716-730.
[5] 魏昕.中學物理“能量”概念的學習(xi) 進階研究[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4.
[6] Shrout, Fleiss J L. IntraclassCorrelations: Uses in Assessing Rater Reliabilit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9, 86(2): 420.
[7] Duncan R G, Hmelo‐Silver C E. Learning Progressions: Aligning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09, 46(6): 606-609.
魏昕 周業(ye) 虹 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