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yu) 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電子書(shu) 包應運而生,為(wei) 學校教育革新開了先河。祝智庭教授指出從(cong) 硬件設備角度上講,電子書(shu) 包就是一種個(ge) 人便攜式學習(xi) 終端,是學生的個(ge) 人學習(xi) 環境[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然而,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於(yu) 電子書(shu) 包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褒貶不一,也致使電子書(shu) 包在我國的應用發展時停時續、時快時慢。主要的爭(zheng) 議點聚焦在電子書(shu) 包的試點學校推行中,其是否能夠在我國持續高效地推進發展,及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對學習(xi) 過程、學習(xi) 方式的促進作用等方麵,學者專(zhuan) 家們(men) 各執一詞;有學者認為(wei) 目前推廣“電子書(shu) 包”麵臨(lin) 著價(jia) 格偏高、硬件比較單一、教學資源不夠豐(feng) 富等難題;同時,電子書(shu) 包處於(yu) 出版社、電子設備製造商、教育界等多方勢力的利益旋渦中;對於(yu) 電子書(shu) 包的研究總是以偏概全,研究類型單一,研究者對於(yu) 電子書(shu) 包其他類型的研究的重視度不高。通過對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的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現狀進行反思總結,以期對今後電子書(shu) 包的發展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研究設計
三、我國電子書(shu) 包研究概況
四、我國電子書(shu) 包的研究熱點分析
五、我國電子書(shu) 包的研究的趨勢
對同一研究類型的文獻進行內(nei) 容分析與(yu) 綜述,得出以下發展趨勢。
1.理論認識從(cong) “實”到“虛”
電子書(shu) 包是伴隨著電子書(shu) 的出現而產(chan) 生的,從(cong) 最初的定義(yi) 僅(jin) 為(wei) 用於(yu) 閱讀數字化教材的終端,僅(jin) 僅(jin) 是儲(chu) 存大量電子化教學資源,體(ti) 積小、重量輕、便於(yu) 攜帶的移技術應用動終端,發展為(wei) 現如今的電子書(shu) 包不僅(jin) 是一個(ge) 承載著電子教材、電子教學資料以及相關(guan) 虛擬學具的,可被多種終端設備訪問的電子化學習(xi) 係統,更是一個(ge) 集硬件、內(nei) 容、平台為(wei) 一體(ti) 的數字化教學解決(jue) 方案,可以與(yu) 學校的教學緊密對接。“電子課本與(yu) 電子書(shu) 包”標準專(zhuan) 題組提出:“電子書(shu) 包是一種信息化環境的集成體(ti) ,它整合了電子課本的內(nei) 容(資源)、電子課本閱讀器(設施)、虛擬學具(工具),並連通無縫學習(xi) 服務(平台)。”[8]對電子書(shu) 包的認識逐漸由“移動終端”“電子教學材料”“教輔”向“數字化學習(xi) 環境”“網絡學習(xi) 資源”“服務平台”等轉變。反映出學界的認識逐漸走向成熟,從(cong) 關(guan) 注“實”的終端與(yu) 資源,發展到關(guan) 注“虛”的應用服務平台和學具層麵[9]。
2.設計開發從(cong) “局部入手”到“把握全局”
電子書(shu) 包的設計開發,最初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局部入手,就某一方麵設計開發這個(ge) 龐大的係統,往往隻將電子書(shu) 包作為(wei) 移動終端或教育資源或教學係統。但這些研究並未從(cong) 全局的角度將終端、內(nei) 容、服務三者的角色和功用進行有機關(guan) 聯和融合,建立係統性的整合模型,僅(jin) 能展示和指導電子書(shu) 包未來發展的局部[1]。電子書(shu) 包的建構發展必須同時考慮“移動終端+教育內(nei) 容+服務平台”3個(ge) 核心要素。從(cong) 微觀層麵構建內(nei) 容、工具、服務和用戶之間的關(guan) 聯,從(cong) 中觀層麵構建班級之間、課堂之間和群體(ti) 之間的關(guan) 聯,從(cong) 宏觀層麵構建家庭、社會(hui) 和學校之間的關(guan) 聯。
3.應用方向從(cong) 促進傳(chuan) 統課堂教學到開創智慧教育
隨著社會(hui) 對電子書(shu) 包的關(guan) 注度越來越高,電子書(shu) 包的應用範圍也越發開闊。電子書(shu) 包最初僅(jin) 僅(jin) 應用於(yu) 傳(chuan) 統教室,實現生生交互、師生交互、即時群體(ti) 反饋等高級學習(xi) 功能,為(wei) 實現高效而公平的課堂教學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基於(yu) 電子書(shu) 包的智慧課堂實現了課前多媒體(ti) 微課程電子教材預習(xi) 、課中互動教學、課後微課程作業(ye) 輔導三大功能,解決(jue) 了部分製約電子書(shu) 包應用的關(guan) 鍵問題,為(wei) 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教”與(yu) “學”模式,為(wei) 實現翻轉和學生碎片化學習(xi) 提供了全麵支撐[10]。以電子書(shu) 包為(wei) 依托,探索滿足學生個(ge) 性化學習(xi) 需求的途徑,促進教育高位、均衡、內(nei) 涵式發展,再結合智慧教育雲(yun) ,將逐漸實現智慧教育。
4.分析評價(jia) 從(cong) 整體(ti) 現狀到實證研究
對於(yu) 電子書(shu) 包的分析評價(jia) ,多數研究者是從(cong) 整體(ti) 現狀來論述,對電子書(shu) 包應用後的實際效果作出分析和評價(jia) 。針對電子書(shu) 包對教育教學的影響進行評述,對應用現狀與(yu) 發展趨勢進行總結和概括。而逐漸轉向為(wei) 使用者(教師和學生)對於(yu) 電子書(shu) 包的認同感、接受度、使用意向等態度、意向行為(wei) 等的分析論證,體(ti) 現了“以人為(wei) 本”的思想。從(cong) 最初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教師使用電子書(shu) 包的效果和如何使用電子書(shu) 包進行分析,到如今關(guan) 注學生個(ge) 性化學習(xi) 空間的搭建、正式學習(xi) 與(yu) 非正式學習(xi) 的相輔相成,將促使電子書(shu) 包在我國的推廣和研究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鬱曉華.電子書(shu) 包係統及其功能建模[J].電化教育研究,2011(4):24-27,34.
[2] 王運武.中國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的世紀變遷[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6(4):37-46,89.
[3] 朱亮,孟憲學.文獻計量法與(yu) 內(nei) 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圖書(shu) 館工作與(yu) 研究,2013(6):64-66.
[4] 劉繁華,於(yu) 會(hui) 娟,譚芳.電子書(shu) 包及其教育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73-76,85.
[5] 孫立會(hui) .超越工具範疇回歸教育本源:推進電子書(shu) 包應用之反思[J].遠程教育雜誌,2015(4):41-47.
[6] David .H. Jonassen, Jane Howland, Rose M. Marra, and David Crismond.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3rd Edition)[M].NJ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7.
[7] 沈書(shu) 生,劉強,謝同祥.一種基於(yu) 電子書(shu) 包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07-111.
[8] 吳永和,雷雲(yun) 鶴,馬曉玲.電子書(shu) 包中的電子課本應用需求研究:基於(yu) 電子課本標準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5):73-77.
[9] 馬曉玲,楊飛,吳永和.電子書(shu) 包概念、應用實例及功能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103-110.
[10] 林利堯.中小學智慧課堂建設與(yu) 應用研究[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3(20):38-39.
石靜 樂(le) 向莉 首都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