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德合作辦學背景
自《國務院關(guan) 於(yu) 大力發展職業(ye) 教育的決(jue) 定》頒布以來,我國職業(ye) 教育得到大力發展。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隨著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變化,現有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已難以滿足社會(hui) 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的職業(ye) 發展通道通常是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5個(ge) 層次,現有的職業(ye) 畢業(ye) 生從(cong) 初級工晉升到高級技師,一是時間跨度太長,二是由於(yu) 理論後勁不足後期晉升難度大;這既製約了個(ge) 人發展,也製約了企業(ye) 的發展。但這一問題也無法通過直接聘用學曆型畢業(ye) 生解決(jue) ,其原因是學曆型高等教育的培養(yang) 目標是學術型、理論型人才,與(yu) 企業(ye) 要求的應用型人才有較大差別。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外合作辦學為(wei) 解決(jue) 以上問題打開了一扇窗口。中德職業(ye) 教育領域合作項目最為(wei) 典型,多以“3+2”或“3+2.5”等形式出現,即國內(nei) 的培養(yang) 計劃全部完成後,先獲得國內(nei) 高職院校畢業(ye) 資格,然後到德國“專(zhuan) 接本”學習(xi) ,國內(nei) 院校所修的學分被德國學校所承認,繼續完成其餘(yu) 課程及培養(yang) 計劃後可獲得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士學位。如邢台職業(ye) 技術學院與(yu) 施馬卡爾登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等。
中德合作職業(ye) 本科建設應在以上項目的前提下,創新合作機製、完善合作的實質性內(nei) 容,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
2 中德合作機製
3 中德合作職業(ye) 本科建設內(nei) 容
4 總結與(yu) 展望
中德合作職業(ye) 本科項目隨著國內(nei)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的背景而相繼產(chan) 生,並逐步走向成熟。德國職業(ye) 教育以雙元製為(wei) 特色而聞名,中德職業(ye) 教育領域的合作有助於(yu) 國內(nei) 高職院校吸收並借鑒德國的先進職業(ye) 教育理念,從(cong) 而助推國內(nei) 職業(ye) 教育又好又快向前發展。在具體(ti) 合作細節上,中德雙方可以共同優(you) 化教學模塊、實訓模塊達到更好地與(yu) 市場需求接軌。在師資構成上,雙方教師應加強合作與(yu) 交流,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型”職業(ye) 教師隊伍,這些教師不僅(jin) 符合中國人社部技能鑒定要求,還可同時擁有德國工商業(ye) 協會(hui) 的相關(guan) 資質,為(wei) 培養(yang) 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培養(yang) 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革也是合作中的重點內(nei) 容,這有利於(yu) 提升學生在職業(ye) 領域內(nei) 的綜合素質,也符合職業(ye) 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德合作職業(ye) 本科教育應進一步加強,不但迎合了國內(nei) 新型、智能工業(ye) 化建設的需求。而且在學製管理、教學模式等方麵為(wei) 我國的職業(ye) 本科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借鑒。
參考文獻
[1] 史國棟,貝紹軼,王維倩.中德合作辦學機製研究與(yu) 模式探索[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08(4):56-62.
[2] 李國慶.汽車服務工程專(zhuan) 業(ye) 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的教學改革[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24(1):109-111.
[3] 貝紹軼.汽車服務工程專(zhuan) 業(ye) “雙能型”人才實踐教學體(ti) 係的構建[J].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07,13(6):72-76.
[4] 楊曉明,董尚勝.中外合作本科教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現代大學教育,2005(2):79-81.
[5] 劉迎輝,張昌強,劉榮勳.探析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模式[J].出國與(yu) 就業(ye) :就業(ye) 版,2010(14):57-58.
李怡民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ye)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