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機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xie) 進了黨(dang) 代會(hui) 的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2025年1月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將教育數字化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進行了部署。同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麵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2024年10月—2025年3月,北京市先後發布了《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2024年)》《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等多個(ge) 文件,啟動建設“七小京”係列教育智能體(ti) [1],全麵推進人工智能(AI)與(yu) 基礎教育深度融合。
政策層麵的多重驅動,標誌著AI賦能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切實指向實踐落地,意味著新一代AI技術將成為(wei) 破解以往教育教學困境的關(guan) 鍵工具。
二、大模型的發展曆程及其教育影響
三、AI賦能教育創新的一些探索
四、應對新挑戰的幾點思考
2025年3月6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hui) 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強調,“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diu) 掉”[3]。在AI與(yu) 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把握教育的溫度,堅守教育的本質。為(wei) 了應對AI教育創新帶來的新挑戰,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製訂教育係統的AI應用規範指南,著重明確AI技術的應用場景、應用原則和監督管理機製,確保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規範應用。北京市東(dong) 城區教育委員會(hui) 聯合首都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中關(guan) 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於(yu) 2024年共同研製發布了《北京市東(dong) 城區教育係統智能教育產(chan) 品應用規範指南》,涵蓋產(chan) 品入校、師生應用、技術倫(lun) 理、監督管理等方麵的17條關(guan) 鍵舉(ju) 措,為(wei) 智能教育產(chan) 品的應用提供了具體(ti) 指導。
第二,不斷增強教師的AI素養(yang) 和能力,推動教師實現教育理念轉型和育人模式變革,持續挖掘校園中的新質生產(chan) 力與(yu) 新質生產(chan) 關(guan) 係。東(dong) 城區通過製訂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培訓計劃、選拔區級種子教師、培育學校種子教師團隊、組建“人工智能應用經驗講師團”“人工智能教研協作體(ti) ”等方式,提升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的AI應用水平,營造AI賦能教育教學的良好生態和互學互鑒的積極氛圍。
第三,深化AI技術的特色實踐模式和教育理論研究,加快“政產(chan) 學研用”協同共研,形成教育與(yu) 技術的“雙向奔赴”。東(dong) 城區形成了區級教育委員會(hui) 統籌、教研引領、學校實踐、高校指導、企業(ye) 支持的“五位一體(ti) ”協同機製,促成了學校育人質量提升、技術產(chan) 品迭代升級、高校理論落地檢驗的良性循環,推動AI賦能基礎教育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 “七小京”來了!北京打造“京娃”係列教育智能體(ti) [EB/OL].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cjd/202503/t20250319_4038280.html.
[2] DeepSeek-R1性能評估及應用場景[EB/OL].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720057/article/details/145917363.
[3] 杜尚澤,劉誌強.“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diu) 掉”(兩(liang) 會(hui) 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5-03-08(1).
李磊 張淑敏 北京市東(dong) 城區教育委員會(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