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工程涉及國家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多個(ge) 關(guan) 鍵領域,是我國的基礎產(chan) 業(ye) 和支柱產(chan) 業(ye) ,更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5—15年內(nei) ,傳(chuan) 統工業(ye) 向新型工業(ye) 轉型處於(yu) 關(guan) 鍵的過渡期,推動了工業(ye) 化與(yu) 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培養(yang) 具備紮實的科學基礎、強大的工程能力和全麵的綜合素質的工程科技創新複合型人才,成為(wei)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符合新工科建設的要求。
目前,土木水利工程逐漸向智能化與(yu) 信息化轉型與(yu) 升級。例如,在工程結構設計和建造領域中,土木水利工程與(yu) 數學、計算機等學科緊密結合,並隨著技術的發展持續地細化。因此,原有的專(zhuan) 業(ye) 課程設置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學科融合和實踐需求。
以工程結構設計與(yu) 安全評價(jia) 為(wei) 應用背景,工科生應具備複合型力學能力(簡稱力學能力),尤其是複力學數值計算與(yu) 分析能力在未來職業(ye) 生涯中變得日益重要。力學能力從(cong) 最初的基礎理論與(yu) 概念掌握,逐步發展到基於(yu) 信息技術的複雜工程問題解決(jue) 與(yu) 創新設計中[1]。為(wei) 適應時代發展,高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開展線上與(yu) 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有益探索。
1 高校力學相關(guan) 教學改革和實踐現狀
2 輔助本科生教學平台的構建方法
3 輔助本科生教學平台的內(nei) 容
4 具體(ti) 實施
5 結語
在社會(hui) 快速發展和技術變革的背景下,各學科領域的知識體(ti) 係日益向係統化發展,而單一學科背景的學生在解決(jue) 複雜工程實踐問題中逐漸顯現出局限性。
一是應對時代變革的需求,學生雖然具備創新的意願,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科知識與(yu) 創新思維之間往往存在脫節。因此,建立一種有效的中間媒介,以密切傳(chuan) 統學科與(yu) 創新之間的聯係,成為(wei) 適應時代發展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信息傳(chuan) 播日益加速的今天,這種中間媒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二是基於(yu) 時代特征的考慮,亟須探索一種更為(wei) 係統化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應深入工程實踐的基礎知識與(yu) 創新能力培養(yang) 的各個(ge) 層麵。
無論是原有的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教學平台的構建,在培養(yang) 學生麵向重大工程相關(guan) 技術能力的過程中都應采取創新融合的策略。本科教育階段是發現和培養(yang) 潛在人才的關(guan) 鍵時期。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jin) 僅(jin) 是讓學生成為(wei) “互聯網+”等新興(xing) 平台的熟練使用者,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平台係統地培養(yang) 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創新思維。係統化並與(yu) 時代特征相匹配的本科課程教學,無疑是一個(ge) 值得未來深入關(guan) 注和發展的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 王豔華.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J].就業(ye) 與(yu) 保障,2020,259(17):81-82.
[2] 徐玉東(dong) ,韓運華,霍瑩,等.基於(yu) 工程訓練教學培養(yang)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與(yu) 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6):65-67,71.
[3] 李輝.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yang) 中的創新實踐教育平台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3(9):83-85.
[4] 陳漢能,秦小明,林宇,等.高校與(yu) 地方“二元驅動、四方參與(yu) ”協同育人模式研究:基於(yu) “廣海-湛組”協同培養(yang) 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探索[C]//中國學位與(yu) 研究生教育學會(hui) 德育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第十屆學術年會(hui) 論文集,2016:457-466.
[5] 張婷婷,王寶民,陳廷國,等.麵向卓越工程師的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實驗教學方法研究[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5(6):189-191.
[6] 於(yu) 亞(ya) 男.大學生創新創業(ye) 能力培育方法[J].高教學刊,2015(11):10-11.
李建波1,2 劉佳1,2 劉俊1,2 肖詩雲(yun) 1,2
1.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2.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工程抗震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