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技史包含科學史和技術史兩(liang) 方麵,中國的思想文化史、人文史也包含在科技史當中,為(wei) 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中國科學技術領先於(yu) 世界,萬(wan) 邦朝賀的景象盡顯當時國威。一方麵,科技史素材因本身承載著重要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智慧而被納入國家課程;另一方麵,各類科技史的重要文物收藏於(yu) 各類博物館、科技館,為(wei) 青少年的學習(xi) 提供了具有互動性、體(ti) 驗性和趣味性的豐(feng) 富學習(xi) 資源。因此,以中國古代科技史為(wei) 素材,結合國家課程標準的實際要求,借助各類場館的豐(feng) 富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對於(yu)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ang) 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yi) [1]。那麽(me) ,如何通過挖掘古代科技史中的育人價(jia) 值,將場館資源融入教學中?以“我是滴漏科普講解員”項目式課程教學設計為(wei) 例提出思考,以期為(wei) 館校結合的資源開發提供借鑒。
一、挖掘古代科技史 確定項目主題
二、挖掘真人真事 確定教學轉化發展點
三、結合學情 確定教學難點
四、項目式教學活動的係統設計 驅動型問題的確定與(yu) 表達
五、項目特色與(yu) 反思
第一,依托古代科技史,深入挖掘問題解決(jue) 的思路,厘清內(nei) 容的重要價(jia) 值[7-12]。教學活動設計之前,教師針對滴漏的內(nei) 容展開豐(feng) 富的本體(ti) 探究,深入挖掘滴漏的原理及改進過程,也就是教師模擬“古代滴漏設計師”,充分進行計時需求與(yu) 原型對比,理解其改進核心點,這樣的研究過程其實也是教師以項目式學習(xi) 的研究邏輯開展項目研究。其研究方法適合遷移到任何一項古代技術及產(chan) 品的研究中。
第二,依托問題解決(jue) 思路,係統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針對在本體(ti) 探究中發現的核心改進點,設計有梯度的活動,在支架的幫助下使其直接轉換為(wei) 學生的模擬活動,讓學生在模型模擬的過程中體(ti) 會(hui) 其中的科學原理,同時還理解其技術要素,更重要的是感受古人的智慧。此外,活動之間的梯度關(guan) 係也體(ti) 現了“活動即評價(jia) ”的理念,學生在解釋古希臘的水鍾、撰寫(xie) 講解詞的活動中可以深化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jia) ,實現教學相長。
第三,充分挖掘場館資源,以講解員的身份將項目展示的區域定位於(yu) 場館。在真實實施本項目時,教師可采取分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場館進行講解,不同的學生走進了不同的博物館,此舉(ju) 可使學生在了解講解員工作的同時,還進一步激發對不同場館資源的深入探究興(xing) 趣。
參考文獻
[1] 楊宏.科技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整合與(yu) 應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2(5):58-60.
[2] 義(yi) 務教育教科書(shu) ·科學(五年級上冊(ce)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3] 華同旭.中國漏刻史話[J].中國計量,2003(8):37-40.
[4] 李卓政.漏刻:曆史久遠的計時工具[J].力學與(yu) 實踐,2007(3):88-91.
[5] 劉仙洲.我國古代在計時器方麵的發明[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5(2):20-47.
[6] 瑪烏(wu) 戈熱塔•梅切爾斯卡.不可思議的發明[M].烏(wu) 蘭(lan) ,李佳,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36-37.
[7] 魏銳,朱葉,黨(dang) 育傑,等.促進學生“學會(hui) 思考”的項目式課程開發程序[J].基礎教育課程,2023(22):4-11.
[8] 王瀾,郭曉麗(li) ,魏銳,等.館校協同的科學教育項目式課程設計:以“南水如何北調”為(wei) 例[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24(20):23-27.
[9] 潘紅,趙雅萍,郝亮,等.“探秘神奇的液晶”項目式教學設計[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24(2):21-25.
[10] 郝亮,趙雅萍,潘紅,等.“設計製作黑白液晶顯示屏”項目式課程教學案例研究[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24(4):24-28.
[11] 趙雅萍,郝亮,於(yu) 美娜,等.“設計製作彩色液晶顯示屏”項目式課程教學設計與(yu) 反思[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24(6):19-23.
[12] 苑曉,趙雅萍,潘紅,等.設計製作液晶顯示屏的創意產(chan) 品項目式教學案例[J].中國現代教育備,2024(8):24-28.
郭曉麗(li) 1 劉菲2 黃踐3 魏銳4
1.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 2.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
3.中國科學技術館,4.北京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中小學化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