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倫(lun)
摘 要:提出“教育裝備依賴”現象的普遍存在,分析產(chan) 生教育裝備依賴的原因,闡述其造成的不良後果,希望據此達到引起人們(men) 重視的目的。
關(guan) 鍵詞:教育裝備依賴 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
一個(ge) 新技術的出現(如:計算機、多媒體(ti) 、互聯網、雲(yun) 計算、電子白板、ipads、電子書(shu) ),人們(men) 總是很迅速地將其作為(wei) 教育裝備引入教育教學中,而很少首先考察它們(men) 的教學適應性。由這些現代新型教育裝備構建起來的教學係統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們(men) 的教學作用經常未做驗證地被誇大、被神話,甚至有將教育教學改革目的的達成,寄托在類似於(yu) 這樣的教學係統以及幾個(ge) 引進的計算機軟件平台使用上的趨勢。本文稱這一現象為(wei) “教育裝備依賴”。
1 教育裝備依賴的矛盾現象
在教育均衡性問題中存在一個(ge) 值得注意的情況:人們(men) 心中都有一個(ge) 未曾清算過的堅定信念,那就是他們(men) 天然地認為(wei) ,教育裝備的現代化對學生學業(ye) 水平和教育公平化起著決(jue) 定性作用,辦學條件的優(you) 化必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ye) 水平,而辦學條件的均衡就能夠解決(jue) 教育均衡性問題。如果我們(men) 是在未經認真研究的情況下就輕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並堅信它,這便是典型的教育裝備依賴現象。
一些國外的研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一個(ge) 名叫科爾曼(James S. Coleman)的美國學者應美國政府要求,為(wei) 解決(jue) 教育均衡問題在全美範圍內(nei) 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他收集了4 000多所學校60多萬(wan) 名學生的數據進行分析,並於(yu) 1966年完成一篇長達285頁的研究報告,被稱為(wei) 《科爾曼報告》。《科爾曼報告》表明:以前認為(wei) 與(yu) 學生成績有關(guan) 的因素,諸如班級規模、課本質量、學校設施、教師經驗等對學生的學習(xi) 影響都很小[1]。而“社會(hui) 經濟地位包括了它與(yu) 學生取得的成績關(guan) 係之間所有其他的變量。學生在學校75%的成功來源於(yu) 其社會(hui) 經濟、家庭、文化背景”[2]。也就是說,該報告認為(wei) ,影響學生學業(ye) 和教育均衡性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家庭的社會(hui) 經濟地位,而教師的素質、設備條件和課程等都是不重要的。或許有人認為(wei) ,近半個(ge) 世紀的時間過去了,事過境遷,現在已經不是當年的情況。但是40年後,在2006年,另一個(ge) 版本的《科爾曼報告》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問世,再次引發了人們(men) 對教育公平的關(guan) 注:“就在英國的家長們(men) 忙著為(wei) 自己的子女挑選好學校的時候,一份由倫(lun) 敦大學學院(UCL)和倫(lun) 敦國王學院的調查證實了長期以來人們(men) 的一個(ge) 觀點:決(jue) 定學生學業(ye) 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他們(men) 就讀的學校,而是父母所處的社會(hui) 階層。”[3]
英美的研究結論,與(yu) 一些教育裝備依賴者的常識之間發生了矛盾。或許還會(hui) 有人認為(wei) ,英美與(yu) 中國的國情是不同的,西方的研究結論在我國未必適用。筆者認為(wei) ,是否適用需要科學認真地研究,所以我們(men) 期待著中國的“科爾曼”出現。
2 教育裝備依賴的心理因素
對教育裝備的依賴在本質上是對客觀條件或環境的依賴,這與(yu) 人的“場依存型”心理特征、心理取向有很大關(guan) 係。2009年4月11日,北京大學心理學係的侯玉波教授在國家圖書(shu) 館舉(ju) 辦的“文津講壇”上作了《東(dong) 西方思維差異的理論與(yu) 實踐基礎》的報告[4]。報告中講述了他們(men)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西方人心理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方麵所作的研究的成果,並介紹了通過一個(ge) 名為(wei) “棒框實驗”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中國人具有典型的場依存型特征,而西方人具有典型的場獨立型特征。在這個(ge) 著名的心理實驗中,被試進入一個(ge) 全黑的房間,房間裏有一個(ge) 可以改變放置角度的發光方框,被試手中則握著一個(ge) 發光的短棒,並且要求將短棒保持在與(yu) 地麵垂直的狀態。奇跡出現了,幾乎所有中國人手中短棒的方向與(yu) 發光方框的傾(qing) 斜方向有關(guan) ,他們(men) 總要根據方框放置的角度來確定手中短棒的方向。這種依賴參照物來判斷和決(jue) 定事物的心理特征稱為(wei) 場依存型。同時,幾乎所有西方人手中的短棒能夠保持垂直地麵,而與(yu) 方框是否傾(qing) 斜無關(guan) ,他們(men) 不去關(guan) 心參照物。這種不依賴參照物來判斷和決(jue) 定事物的心理特征稱為(wei) 場獨立型。在這個(ge) 報告中,侯玉波教授還舉(ju) 了另外一個(ge) 例子。他們(men) 拿一張畫有5個(ge) 人的畫像給人們(men) 觀看—畫像中間的人在笑,而旁邊的4個(ge) 人在哭—要求觀看者對畫像上中間笑的人作評論。西方人認為(wei) 這個(ge) 笑的人心情很好,他很快樂(le) ;而中國人則認為(wei) 這個(ge) 笑的人是“傻帽兒(er) ”,因為(wei) 別人都在哭,他還在傻笑。這些實驗都有力地證明了,具有場依存型心理特征的中國人,在判斷事物和處理問題時對環境條件存在非常強烈的依賴性。
所以,當人們(men) 不是認真科學地去研究問題,在沒有充分審視教育裝備教學適應性的情況下,輕易地相信教育裝備在教學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並由此造成教育裝備依賴時,正是場依存型心理在作祟。教育裝備依賴會(hui) 造成對教育裝備投入的盲目性,因而產(chan) 生教學係統不適應、無效以及浪費現象。中國是個(ge) 大國,但還不是一個(ge) 強國;中國的GDP排世界第二,但人均GDP還僅(jin) 排在第87位[5],還容不得浪費。教育裝備依賴與(yu) 教育技術依賴都是人們(men) 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對客觀條件(物與(yu) 技術)寄予了超過現實的期望。教育裝備作為(wei) 教學係統的工具或媒體(ti) 部分,不是主體(ti) 也不是客體(ti) ,且永遠不會(hui) 居於(yu) 主體(ti) 地位。在教學係統發展的過程中,人們(men) 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總希望讓教育裝備發揮教學係統中主體(ti) 的作用,而取代係統的主體(ti) —教師。例如,斯金納的教學機器、各種各樣的智能教學軟件、網絡視頻教學平台等。人們(men) 誇大了它們(men) 的作用,但它們(men) 永遠不可能取代教師,這是由教育的本質決(jue) 定的。教育的本質在於(yu) 教育的存在價(jia) 值,而教育的存在價(jia) 值由教育的兩(liang) 大功能來體(ti) 現,即教人做人和教人做事,缺一不可。信息技術教育專(zhuan) 家郭善渡先生(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hui)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理事兼機器人學組負責人)曾經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教育這個(ge) 事,必須由真人來做。”
3 教育的“貧”與(yu) “富”
在此,筆者認為(wei) 有必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澄清,以利於(yu) 在這方麵的研究達成共識。《劉良華家庭教育講演錄》在提出“‘科爾曼報告’: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的觀點之後作了這樣一段描述:“2005年,一則‘大款夫婦為(wei) 教育女兒(er) 裝窮17年’的消息引起中國教育界的普遍關(guan) 注……這樣的‘欺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hui) 構成某種傷(shang) 害。但是,我們(men) 還是願意把它作為(wei) 一個(ge)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6]《科爾曼報告》在時間、空間以及變量選擇方麵是有局限性的,對於(yu) 教育,中國有“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思想,它與(yu) 這個(ge)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矛盾現象,說明科爾曼的研究結論對中國國情的不適用,即家庭經濟狀況不是決(jue) 定中國學生學業(ye) 水平的決(jue) 定性因素。科爾曼的兩(liang) 個(ge) 研究結論是:第一,教育的均衡性僅(jin) 與(yu) 學生家庭的經濟地位之間具有高度相關(guan) 性;第二,學生的學業(ye) 水平僅(jin) 與(yu) 學生家庭的經濟地位呈高度正相關(guan) 。筆者在本文中強調了科爾曼的第一個(ge) 結論對中國有可能是適用的,即想僅(jin) 依賴教育裝備等教育教學條件的均衡配備來達到教育的均衡可能隻是人們(men) 的一廂情願;而筆者同時認為(wei) ,科爾曼的第二個(ge) 結論對中國有可能是不適用的,即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使得中國學生的學業(ye) 水平並非依賴家庭的經濟地位。所以,“再窮不能窮孩子”是作為(wei) 國家為(wei) 每一個(ge) 孩子都提供均衡的學習(xi) 條件與(yu) 環境的一種承諾與(yu) 期許;而“再富不能富孩子”則是作為(wei) 家庭為(wei) 激勵孩子奮發讀書(shu) 使學業(ye) 達成而勵誌的一種方法與(yu) 策略。
4 結束語
對於(yu) 教育裝備依賴現象的分析其實還應考慮諸多方麵的問題,例如:教育裝備依賴現象是否嚴(yan) 重;研究它是否重要;產(chan) 生教育裝備依賴的原因還有哪些;解決(jue) 教育裝備依賴的方法是什麽(me) ;等等。筆者僅(jin) 僅(jin) 提出了這一現象,並做了簡單的心理方麵的分析,隻是想通過本文引起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學者和廣大讀者的關(guan) 注,共同探討和解決(jue) 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dong) 教育出版社,2004.
[2] [美]Cruickshank.教學行為(wei) 指導[M].時綺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e) 出版社,2003.
[3] 英國:決(jue) 定學業(ye) 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住址[N].中國教師報,2006-3-17.
[4] 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在線講座[EB/OL].https://vod.nlc.gov.cn/show.php?id=407.
[5] 新華網發展論壇[EB/OL].https://forum.home.news.cn/thread/97653921/1.html.
[6] 劉良華.新父母學校:劉良華家庭教育講演錄[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