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圖書(shu) 館+學校”合作模式為(wei) 教育部門、圖書(shu) 館業(ye) 界所關(guan) 注,全國各地具有本土特色的館校合作項目“遍地開花”,“館校合作”成為(wei) 政府亟須推進的重要事項。為(wei) 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館校優(you) 質共融的內(nei) 涵,厘清與(yu) 跨越館校優(you) 質共融的邊界,挖掘推動其發展的驅動力,以期為(wei) 應對新環境挑戰、尋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yu) 實踐指導。
一、館校優(you) 質共融的內(nei) 涵
二、館校優(you) 質共融邊界的厘清與(yu) 跨越
三、挖掘驅動力 助力館校優(you) 質共融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存環境下,未來的教育應該是更有秩序更有質量的。學校和圖書(shu) 館要在堅持自我的同時進一步確立“我們(men) ”的立場,提升共融共生的能力,確立“對話”意識,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開展協作。在策略引領上,從(cong) 強調量的普及轉向強調質的飛躍,通過共同目標凝聚共識;在實踐推進上,從(cong) 強調以教師的“教”為(wei) 中心邁向以學生自主的“學”為(wei) 中心,高效分析校情、館情、學情、教情,針對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科學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等重點領域,從(cong) 館校各自專(zhuan) 業(ye) 角度重構學生學習(xi) 新格局,通過共識激發共為(wei) ;在價(jia) 值實現上,從(cong) 強調均衡公平保障走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實現不同資源的聚合和轉化,通過共為(wei) 實現成果共享,形成以學生成長為(wei) 中心的良好教育網絡、係統或生態[10],最終實現以德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的時代要求,為(wei) 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武秀霞.內(nei) 生式學校改革:從(cong) “我”到“我們(men) ”的立場轉換[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33(5):5-10.
[2] 寧本濤.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新時代好兒(er) 童[J].人民教育,2023(12):6-8.
[3] 王樂(le) .館校合作研究:基於(yu) 國際比較的視角[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
[4]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7.
[5] 陳春花,趙海然.共生:未來企業(ye) 組織進化路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 王世偉(wei) .麵向未來的公共圖書(shu) 館問學問道[M].上海: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出版社,2020.
[7] 柳欣源.義(yi) 務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製度設計[M].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
[8] 《圖書(shu) 館雜誌》社.脫貧攻堅與(yu) 圖書(shu) 館作為(wei) :全國圖書(shu) 館扶貧案例集[M].北京: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2020:11.
[9] 王世偉(wei) .麵向未來的公共圖書(shu) 館問學問道[M].上海: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出版社,2020.
[10] 李政濤,卜玉華,程亮,等.2022中國中小學教育新進展新趨勢[J].人民教育,2023(Z1):42-51.
鄭美倩 廣東(dong) 華僑(qiao) 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