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科學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的思考
尚俊傑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學習(xi) 科學分會(hui) 秘書(shu) 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學習(xi) 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
新質人才培養(yang) 需要創新學習(xi) 模式和學習(xi) 環境,這些都離不開學習(xi) 科學。學習(xi) 科學是近三十年來發展起來的關(guan) 於(yu) 教和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學、腦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生物醫學眾(zhong) 多領域,對促進教育深層變革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學習(xi) 科學為(wei) 理解學習(xi) 過程、優(you) 化教學方法和創新學習(xi) 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對人才的需求直接契合。
一、學習(xi) 科學如何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
一是促進教育教學變革。教育教學是人才培養(yang) 的起點,根本目標是培養(yang) 新質後備人才,而新質後備人才的培養(yang) 離不開教育的係統性變革。學習(xi) 科學將腦科學、心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成果與(yu) 真實情境中的教學聯係起來,其成果可為(wei) 教育變革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隨著學習(xi) 科學理論的應用,如項目式學習(xi) 、協作學習(xi) 、探究學習(xi) 等方式的推廣,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引入,教學正在發生由以教師為(wei) 主向以學生為(wei) 主的模式轉變。這種轉變有助於(yu) 教育的整體(ti) 質量提升,可以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培養(yang) 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後備人才。
二是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新質生產(chan) 力是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導、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的高階生產(chan) 力形態,而拔尖創新人才是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學習(xi) 科學通過優(you) 化教育方法和學習(xi) 環境,能夠更好地發現、培養(yang) 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例如,基於(yu) 學習(xi) 科學研究成果設計的個(ge) 性化學習(xi) 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每個(ge) 學生的學習(xi) 特點,進而為(wei) 其量身定製學習(xi) 路徑,幫助他們(men) 在關(guan) 鍵領域內(nei) 開展深度學習(xi) 。這種定製化的教育模式有助於(yu) 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問題解決(jue) 能力,有助於(yu) 培養(yang) 適應未來產(chan) 業(ye) 需求的高端人才。
三是賦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建設。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能僅(jin) 依靠少數高素質精英,沒有大量高素質普通勞動者的支持與(yu) 配合,新質生產(chan) 力難以真正形成。熟練掌握新質生產(chan) 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具備多維知識結構,能夠熟練掌握新型生產(chan) 工具。學習(xi) 科學在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通過虛擬仿真和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複雜的操作練習(xi) ,獲得實際生產(chan) 所需的技能。這種基於(yu) 學習(xi) 科學的技能培訓,不僅(jin) 提高了培訓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更好地滿足了新質生產(chan) 力對技術工人的高標準要求。
二、學習(xi) 科學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路徑
一是優(you) 化教學方法與(yu) 學習(xi) 環境,促進個(ge) 性化學習(xi) 。教學策略和學習(xi) 環境的設計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傳(chuan) 授的方式和載體(ti) ,更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xi) 和創新思維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例如,基於(yu) 項目式學習(xi) 和探究式學習(xi) 的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jue) 複雜問題,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學習(xi) 科學還注重學習(xi) 環境的設計,通過打造靈活、互動和沉浸式的學習(xi) 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使他們(men) 更主動地學習(xi) 。以學習(xi) 科學為(wei) 基礎的教學方法與(yu) 學習(xi) 環境設計不僅(jin) 能提升學習(xi) 效果,還有利於(yu) 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培養(yang) 具有創新能力的未來人才。
二是推動教育技術與(yu) 教學實踐的融合,重塑教育體(ti) 係。在學習(xi) 科學的理論支持下,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使學習(xi) 更有效,如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個(ge) 性化學習(xi) 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通過智能推薦係統和自適應學習(xi) 平台,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xi) 進度和需求獲得定製化的學習(xi) 資源。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元宇宙等技術的引入,使得學習(xi) 不再局限於(yu) 原有課堂,學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實踐操作,增強了學習(xi) 體(ti) 驗的真實感和參與(yu) 感,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奠定了更加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基礎。
三是以數據驅動的學習(xi) 評價(jia) 促進教學改革,引領教育發展。學習(xi) 科學強調以數據為(wei) 基礎的學習(xi) 評價(jia) 。基於(yu) 數據的學習(xi) 評價(jia) 體(ti) 係能夠全麵反映學生的學習(xi) 過程和效果,為(wei) 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科學的決(jue) 策支持。通過學習(xi) 分析技術,教師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學生的學習(xi) 難點和優(you) 勢,從(cong) 而作出針對性的教學調整。這種數據驅動的評價(jia) 改革,能夠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麵提升和教育體(ti) 係的現代化轉型,使得人才培養(yang) 更符合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需求。
學習(xi) 科學作為(wei) 一門研究和實踐並重的學科,對於(yu)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特別是新質人才培養(yang) 具有重要意義(yi) 。通過科學地理解和優(you) 化學習(xi) 過程,學習(xi) 科學為(wei) 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推動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徑。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推廣,學習(xi) 科學有望在教育係統優(you) 化和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教育評價(jia) 賦能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路徑
杜瑞軍(jun)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教育評估分會(hui) 秘書(shu) 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教育是基礎,教育評價(jia) 是關(guan) 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明確指出,教育評價(jia) 事關(guan) 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麽(me) 樣的評價(jia) 指揮棒,就有什麽(me) 樣的辦學導向。教育評價(jia) 要通過引領教育創新,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
一、以評價(jia) 理念創新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
教育評價(jia) 作為(wei) 一種測評手段,以追求可靠性、準確性、有效性為(wei) 目標。作為(wei) 以創新為(wei) 第一動力的新質生產(chan) 力,是對現有觀念、理論、技術、方法、產(chan) 業(ye) 等的顛覆性“破壞”,存在不可預知性和不確定性,這與(yu) 評價(jia) 對確定性的追求是相悖的,導致出現“評價(jia) 陷阱”與(yu) “評價(jia) 貧困”。無論是基於(yu) 評價(jia) 者的共識,還是基於(yu) 對評價(jia) 結果預期的認知,評價(jia) 者都會(hui) 因自身的認知局限而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或者破壞創新的發展。因此,必須基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需要對評價(jia) 理念進行重構。一是改變基於(yu) 結果的、確定性的評估,通過過程評估、綜合評估,更關(guan) 注人的成長與(yu) 發展。二是著力破除“五唯”頑瘴痼疾,著力構建由“數量導向”向“價(jia) 值導向”轉變的新評價(jia) 體(ti) 係,更關(guan) 注評價(jia) 過程中的責任、承諾、尊重和信任,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jia) 值的基礎研究,鼓勵學校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三是淡化評估問責,強化服務保障,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二、以評價(jia) 方法創新賦能新質生產(chan) 力
教育評價(jia) 的核心是“評什麽(me) ”的問題。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不僅(jin) 體(ti) 現評價(jia) 的科學性,更彰顯評價(jia) 的價(jia) 值立場。教育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建設應緊緊圍繞新質生產(chan) 力的創新特色,深入人才培養(yang) 與(yu) 知識生產(chan) 的全過程之中,以評價(jia) 引導教育創新,賦能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一是構建綜合育人評價(jia) 體(ti) 係,進一步推動大中小一體(ti) 化貫通培養(yang) ,構建家庭、學校、社會(hui) 共育機製,健全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培養(yang) 體(ti) 係,推動職業(ye) 教育、普通教育與(yu) 終身教育融通,讓每個(ge) 人各盡其能、各顯其才。二是圍繞國家戰略,構建科研創新評價(jia) 體(ti) 係。現代知識生產(chan) 模式已經從(cong) “三螺旋”向“四螺旋”“五螺旋”邁進。知識生產(chan) 的開放程度決(jue) 定著知識的創新效能。以評價(jia) 推動政府、社會(hui) 、高校、行業(ye) 等知識生產(chan) 共同體(ti) 建設,引導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yang) 模式。進一步推動科教融合、產(chan) 教融合,打破學科壁壘,引導高校超常布局急需的學科專(zhuan) 業(ye) ,加強基礎學科、新興(xing) 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yang) 。三是完善人才選拔、培養(yang) 、評價(jia) 激勵機製,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以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優(you) 秀精神潤育人才,以開放、包容的環境鼓勵人才自由探索,以尊重、信任的製度激勵人才大膽創新,充分釋放人才的活力。
三、以評價(jia) 製度變革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
教育評價(jia) 製度變革要著力解決(jue) “誰來評價(jia) 、如何評價(jia) ”的問題。不同的教育評價(jia) 主體(ti) 有不同的價(jia) 值立場和認知局限,不規範、不嚴(yan) 謹的評價(jia) 會(hui) 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服務、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必然要求建立與(yu) 此相適應的評價(jia) 製度。一是著力構建更加多元、包容性更強的質量評價(jia) 共同體(ti) ,力求拓展科學視野,實現科學品味多樣化,避免因價(jia) 值立場和認知偏狹抑製創新成果的產(chan) 出。二是要構建獨立、權威、專(zhuan) 業(ye) 的評審機製,確保評審過程風清氣正。三是積極鼓勵社會(hui) 團體(ti) 開展公益性評審活動,不斷擴大國際評審參與(yu) 範圍,讓教育評審成為(wei) 服務教育創新、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四是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教育評價(jia) ,積極開展跟蹤評價(jia) 、前瞻性評價(jia) ,發揮教育評價(jia) 的治理功能,引領教育持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產(chan) 教融合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思考
陳偉(wei)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產(chan) 教融合研究分會(hui) 秘書(shu) 長,清華資管慕華教育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副總裁)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chan) 力更相適應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產(chan) 教融合作為(wei) 貫通產(chan) 業(ye) 和教育的有效機製,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為(wei) 核心目標,有機銜接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產(chan) 教融合,可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
一、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背景下的產(chan) 教融合內(nei) 涵與(yu) 重要意義(yi)
“產(chan) 教融合”是指產(chan) 業(ye) 係統與(yu) 教育係統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合作發展的過程,通過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實習(xi) 實踐、科技成果轉化等多種形式,培養(yang) 社會(hui) 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新質生產(chan) 力的培育發展過程中,產(chan) 教融合的重要性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培育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急需人才。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對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更有依賴性,在代表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半導體(ti) 、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chan) 業(ye) 領域更為(wei) 突出。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轉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進程中也急需大量人才。二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匯聚。高校作為(wei) 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體(ti) ,通過與(yu) 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ye) 等的深度融合與(yu) 合作,可以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匯聚。高校科研方向對接產(chan) 業(ye) 實際需求,特別是科技企業(ye) 中頭部科技企業(ye) 的創新需求,從(cong) 而形成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供需匹配的科技創新合作成果。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產(chan) 教深度融合可以促進高校科研成果向現實新質生產(chan) 力快速轉化,加速產(chan) 業(ye) 和行業(ye) 新技術、新產(chan) 品及新業(ye) 態的不斷湧現,進而實現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二、產(chan) 教融合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路徑
產(chan) 教融合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須多措並舉(ju) ,進一步深化各項體(ti) 製機製的探索和實踐。
一是進一步暢通良性循環機製。隨著國家不斷出台深化產(chan) 教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產(chan) 教融合雖然在理念和實踐層麵已取得基本共識和積極成效,但依然存在諸多卡點和堵點,尚需進一步暢通良性循環機製。二是深化以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為(wei) 載體(ti) 的產(chan) 教融合機製探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是集產(chan) 、學、研、轉、創、用於(yu) 一體(ti) 的實體(ti) 性人才培養(yang) 創新平台,統籌整合了人才培養(yang) 、教師專(zhuan) 業(ye) 化發展、實訓實習(xi) 實踐、學生創新創業(ye) 以及企業(ye) 服務科技創新等功能。探索推動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的可持續、內(nei) 涵式創新發展,必將成為(wei) 新時代產(chan) 教融合的新亮點。三是支持各級各類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的創新實踐。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在政府的主導下,緊密結合行業(ye) 、企業(ye) 、學校等多方主體(ti) ,共同培養(yang) 新質生產(chan) 力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共同體(ti) 網絡,理順政府、行業(ye) 、企業(ye) 、學校等各方利益主體(ti) 的組織關(guan) 係和治理結構,從(cong) 而真正打通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
為(wei) 實現產(chan) 教融合助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還需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一是加強政策支持。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出台更多的政策舉(ju) 措,為(wei) 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強國際交流。加強國內(nei) 外高校和企業(ye) 之間的交流與(yu) 合作,學習(xi) 借鑒國際產(chan) 教融合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提升產(chan) 教融合的層次與(yu) 水平。三是完善評價(jia) 體(ti) 係。建立完善的產(chan) 教融合評價(jia) 體(ti) 係,考量各方在合作中的貢獻與(yu) 成果,促進產(chan) 業(ye) 與(yu) 教育的良性互動。
通過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yang) 等方式,推動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將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我們(men) 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產(chan) 教融合的實踐路徑,培養(yang) 出更多符合新質生產(chan) 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新質生產(chan) 力視域下的職業(ye) 院校內(nei) 涵建設
祝鴻平1 郭福春2
(1.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教學研究分會(hui) 常務理事,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職業(ye) 技術教育分會(hui) 秘書(shu) 長,浙江金融職業(ye) 學院副校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我國經濟已步入數字經濟發展時代,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呈現出新的發展形態,對新型勞動者的需求與(yu) 日俱增。
職業(ye) 院校肩負著培養(yang) 契合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需要、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職業(ye) 院校要根據產(chan) 業(ye) 發展的變化,堅持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結合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產(chan) 業(ye) 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確立適應數字經濟和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ang) 目標定位,構建與(yu) 之相適應的課程體(ti) 係和教學內(nei) 容。要建設高質量的專(zhuan) 業(ye) 、課程、教材、教師隊伍、實習(xi) 實訓基地,不斷提升內(nei) 涵建設水平,培養(yang) 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的專(zhuan) 業(ye) 人才。
一是打造職業(ye) 教育金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業(ye) 建設是職業(ye) 院校人才培養(yang) 的基本單元,是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和發展的中樞係統。要適應產(chan) 業(ye) 變革對新質技術技能人才知識、能力、素養(yang) 的要求,實時優(you) 化和調整專(zhuan) 業(ye) 結構,增設與(yu)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相契合的專(zhuan) 業(ye) ,使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相匹配,使學生專(zhuan) 業(ye) 知識、能力、素養(yang) 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要求相契合。
二是打造職業(ye) 教育金課程。課程建設是職業(ye) 院校人才培養(yang) 的基礎,是新質生產(chan) 力生成和發展的核心內(nei) 容。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是對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課程建設內(nei) 容首先要契合工作崗位的職業(ye) 能力要求,將實際工作崗位的工作項目、工作任務轉化成職業(ye) 教育領域的學習(xi) 情境,使課程內(nei) 容與(yu) 崗位工作內(nei) 容相適應。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進而因材施教,進行個(ge) 性化指導,讓一部分學有所長的學生通過職業(ye) 技能大賽展現自己的技能和才華。要與(yu) 行業(ye) 、企業(ye) 一同開展職業(ye) 技術等級認證,使考取職業(ye) 技術等級證書(shu) 的學生的職業(ye) 技能符合企業(ye) 的技術技能要求,實現上學與(yu) 上崗的零過渡。要校企共建課程開發中心,使教學內(nei) 容與(yu) 企業(ye) 崗位要求相適應,建立課程開發和動態更新機製。
三是打造職業(ye) 教育金教材。教材是課程建設的載體(ti) ,是課程教學的劇本。在教材建設上,要根據課程教學內(nei) 容,校企合作編寫(xie) 能夠體(ti) 現課程改革與(yu) 實踐的教材,使教材內(nei) 容與(yu) 課程建設內(nei) 容相適應。在教材編寫(xie) 上,一方麵要契合數字經濟和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編寫(xie) 適應課程建設的數字化教材,立體(ti) 化、場景化地展現課程教學內(nei) 容,並適時快速迭代,提高學生學習(xi) 效率。另一方麵,對於(yu) 實踐性較強,項目化、成果導向課程,要基於(yu) 企業(ye) 項目和工作任務要求,開發工作手冊(ce) 式和活頁式教材。
四是打造職業(ye) 教育金師資。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等職業(ye) 教育的重點,是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與(yu) 發展的動力係統。職業(ye) 院校要與(yu) 行業(ye) 企業(ye) 一道,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首先,職業(ye) 院校要將行業(ye) 、企業(ye) 的業(ye) 務骨幹、技術能手請到學校,進入課堂,將行業(ye) 企業(ye) 的新規劃、新業(ye) 務、新流程、新工藝傳(chuan) 授給學生,學校和行業(ye) 企業(ye) 共同構建一支產(chan) 教緊密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隊伍。其次,要構建雙專(zhuan) 業(ye) 帶頭人的專(zhuan) 業(ye) 建設機製。將行業(ye) 企業(ye) 的負責人請到學校,一起進行專(zhuan) 業(ye) 分析與(yu) 調研,共同開展專(zhuan) 業(ye) 建設。第三,建立雙院長運行的二級學院運行體(ti) 製。根據二級學院的專(zhuan) 業(ye) 群設置情況,引進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負責人,與(yu) 學校二級學院院長一起進行專(zhuan) 業(ye) 群建設和二級學院層麵的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等工作。數字經濟發展時代,職業(ye) 院校的教師應該同時具備專(zhuan) 業(ye) 能力、職業(ye) 素養(yang) 、雙師素質、數字化素養(yang) ,能夠將最新的業(ye) 務知識和業(ye) 務實踐教給學生,能夠較好地通過數字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
五是打造職業(ye) 教育金基地。實習(xi) 、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ye) 教育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與(yu) 發展的操作係統。職業(ye) 教育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ang) 和訓練,建設具有一定生產(chan) 性功能的數字化、場景化實習(xi) 和實訓基地,是實現職業(ye) 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手段。在實習(xi) 、實訓基地建設上,可以將虛擬現實技術、元宇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虛擬仿真實習(xi) 、實訓,讓實踐教學鮮活起來,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xi) ,讓實踐教學聞得見硝煙、看得見戰場、聽得見槍聲,實現實踐教學質的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