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
刊號:CN11-4994/T(國內) ISSN1672-1438(國際)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首頁 米兰体育官方 雜誌目錄 期刊封麵 推薦閱讀 顧問專家 投稿須知 米兰彩票站 訂閱須知 廣告業務
您當前的位置: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 >> 首頁 >> 期刊導讀
高教 普教
總465期 總463期 總461期
總459期 總457期 總455期
總453期 總451期 總449期
總447期 總445期 總443期
 裝備時空 更多>>
《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2025年暑期係列活動成功舉辦
 編務說明 更多>>
 期刊導讀  
核心素養導向的通用技術實踐教學
來源:《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 時間:2024-6-25 14:36:22
  [導讀]自《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以來,雖然現實教學中對於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普遍,但素養導向的教學實踐卻仍缺乏。為此,需確立新的教學理念,追求立足技術實踐的核心素養的整體形成;重組教學內容,注重以大概念和大過程為核心的單元設計;革新教學過程,強調完整任務引導下的多元學習與反思性實踐。

  自《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簡稱新課標)頒布以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積極探索學生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然而,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雖然教師對於(yu) 核心素養(yang) 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普遍,但具體(ti) 教學活動中仍缺乏對這一理念的係統貫徹,存在“高舉(ju) 素養(yang) 旗幟、缺失素養(yang) 實踐”的狀況。此現象凸顯出開展以核心素養(yang) 為(wei) 導向的通用技術實踐教學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為(wei) 此,本文對培養(yang) 高中學生通用技術核心素養(yang) 的教學進行深入分析,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助力教師實現從(cong) 理念到行動的轉化。

  一、教學理念確立 追求立足技術實踐的核心素養(yang) 整體(ti) 形成

  二、教學內(nei) 容重組 注重以大概念和大過程為(wei) 核心的單元設計

  三、教學過程革新 強調完整任務引導的多元學習(xi) 與(yu) 反思性實踐

  新課標強調通過實踐中的連續“做”與(yu) “認知”循環來構建技術經驗和工程思維,並深化對技術文化的理解。目標在於(yu) 讓學生在設計、製作和評價(jia) 的技術學習(xi) 過程中反複體(ti) 驗並不斷反思。

  1.讓學生參與(yu) 真實的完整任務

  將學習(xi) 任務置於(yu) 現實情境之中是現代教育理論的顯著趨勢,旨在通過實踐來增強學生的綜合認知、技能和態度。這種教學設計理念主張通過真實且完整的任務讓學生的學習(xi) 活動反映專(zhuan) 業(ye) 實踐,以實現知識與(yu) 能力的有機結合[6-7]。

  完整任務是指鑲嵌學習(xi) 目標、學習(xi) 內(nei) 容,跟情境緊密相關(guan) 的任務,完整任務關(guan) 注的是基於(yu) 複雜生活的真實任務,將學習(xi) 任務視為(wei) 一項彼此協調、相互聯結的整體(ti) [8]。真實任務,是與(yu) 專(zhuan) 家相似的真實、有意義(yi) 的實踐[9],基於(yu) 為(wei) 學生提供了與(yu) 實踐專(zhuan) 家工作方式類似環境的學習(xi) 情境。這類任務通常涵蓋問題的識別、解決(jue) 方案設計與(yu) 執行,以及成果評估的全過程。其核心是真實性與(yu) 連貫性,即讓學生在一個(ge) 環環相扣的學習(xi) 循環中不斷深化認識,豐(feng) 富經驗。

  為(wei) 了讓學生的參與(yu) 更具深度,教學活動需超越單純的技能訓練,引導學生在思考與(yu) 實踐中模仿行家裏手。例如,在設計任務時,需讓學生深入分析現有產(chan) 品,以設計師的視角提出自己的創意,並在製作中體(ti) 驗從(cong) 技術工人的精細加工到工業(ye) 化大生產(chan) 的全過程。評價(jia) 階段更是如此,學生不僅(jin) 要學會(hui) 評價(jia) 技術產(chan) 品的質量,同時也要學習(xi) 作為(wei) 具有鑒賞力的消費者購買(mai) 產(chan) 品時的經驗。通過角色扮演、團隊合作等教學策略,學習(xi) 活動能更好地促進理論與(yu) 實踐、技能與(yu) 經驗的整合。

  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jin) 讓學生在完成具體(ti) 項目時獲得知識與(yu) 經驗,更通過這些互補和相連的過程使學習(xi) 成果得以係統化和自我促進。這樣的任務導向學習(xi) ,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為(wei) 穩固的學習(xi) 架構,它強調實踐的真實性、過程的完整性以及經驗的連貫性。

  2.實施多元化的學習(xi) 方式

  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與(yu) 課程改革深化的過程中,促進學習(xi) 方式的多樣性並非僅(jin) 僅(jin) 為(wei) 了創新路徑,同時也是體(ti) 現通用技術學科價(jia) 值的必然選擇。如今來看,從(cong) 基於(yu) 知識和以技能為(wei) 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漸向以提升個(ge) 體(ti) 素養(yang) 為(wei) 核心的教學方向轉變已成為(wei) 趨勢。在此過程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物化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ang) 的培育,貫穿了操作、設計、製作、試驗、繪圖、裝配及體(ti) 驗等一係列多維度且富有實踐性的學習(xi) 方法。這些方法將會(hui) 引領學生構建更新穎的認知體(ti) 係。

  在核心素養(yang) 的引領下,可以采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加深通用技術學科在設計學習(xi) 及操作實踐上的滲透。同時,鼓勵開展如技術探究、技術試驗等富有創造性的學習(xi) 活動,拓展開放式及探索式的學習(xi) 。鑒於(yu) 技術學科的綜合性質,也應大力推廣綜合性學習(xi) 法,如主題式學習(xi) 、項目式學習(xi) 等,並以學科的大概念為(wei) 引導,精心組織大項目和大過程的學習(xi) 實踐。

  在探索多元化學習(xi) 方式時,還需考慮高中生的生理與(yu) 心理特征,培育他們(men) 對多樣性學習(xi) 的需求。可通過與(yu) 高等院校合作、普職教育的深度融合、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實踐機會(hui) 等途徑,將學習(xi) 過程與(yu) 高等教育、未來職場以及現實社會(hui) 環境建立更為(wei) 緊密的聯係。通過學習(xi) 通用技術學科,學生將能夠掌握自主學習(xi) 、合作學習(xi) 、探究學習(xi) 及創新性學習(xi) 等多種學習(xi) 方式(見圖2),進而構建起一張全麵的核心素養(yang) 網絡,為(wei) 社會(hui) 發展培養(yang) 出全方位的技術人才。

  3.提供任務的支持與(yu) 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對於(yu) 真實而複雜的任務,提供持續的支持及明確的指導是教學成功的關(guan) 鍵。為(wei) 減輕真實任務的難度,教學設計需提供初期的腳手架支持並能適時撤除。範梅裏恩伯爾(Van Merrienboer)清晰界定了“任務支持”與(yu) “任務指導”的差異[10]。他指出,基於(yu) 一般問題解決(jue) 所涉及的四個(ge) 要素“起始狀態”“目標狀態”“解決(jue) 方案”“解決(jue) 流程”,可設計多樣性的任務形態,如樣例任務、逆向任務、模仿任務、自由任務、補全任務及常規任務,這些任務所提供的支持度各有不同。以樣例任務為(wei) 例,它給予了“起始狀態”“目標狀態”“解決(jue) 方案”,可歸屬於(yu) 提供高度支持的任務類型;而逆向任務則給出“目標狀態”和“解決(jue) 方案”,要求學生推斷出起始狀態,這屬於(yu) 支持度較低的任務類型。在通用技術教學實踐中,不能隻提供明確“起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任務模式,還要采納逆向任務、模仿任務、自由任務和補全任務等多種任務類型,並對其進行有效策略梳理。

  針對問題解決(jue) 的教學環節,“指導”的作用不可替代。這種指導不僅(jin) 需要詳細闡述專(zhuan) 家在任務執行或問題解決(jue) 過程中所經曆的各個(ge) 階段,還應提供有助於(yu) 成功完成各階段目標的經驗法則。問題解決(jue) 的指導,可以通過展示樣例或是製作過程清單來實現。通過示範樣例,學生有機會(hui) 觀察專(zhuan) 業(ye) 人士如何應對複雜任務,同時理解采取這類策略的原因。過程清單則可能是一張劃分問題解決(jue) 各階段任務的指示性清單,該清單將以陳述式或啟發式問題列出適宜的經驗法則。此外,教師的即時指導和俯身指導同樣重要。在通用技術教學領域,教師遇到的挑戰之一便是學生由於(yu) 知識和技能的限製,難以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相關(guan) 研究指出,對於(yu) 所涉及的基礎知識、能力及支持程序可采取“即用即學”的方式進行講授[11]。在任務開展之初,應先行呈現與(yu) 任務相關(guan) 的心智模型和認知策略;而針對完成任務必要的規則、操作和步驟,則宜在任務開展中展現。這樣的教學指導,更有助於(yu) 提升學生在真實場景下的問題解決(jue) 與(yu) 知識運用能力。

  4.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反思

  以培養(yang) 學生核心素養(yang) 為(wei) 導向的通用技術教學,特別強調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親(qin) 身參與(yu) 。將單純的“經驗總結”提升為(wei) “實踐性智慧”,教學應重視啟發學生在實踐中的反思能力,關(guan) 注其與(yu) 具體(ti) 情境的互動,以及其對於(yu) 個(ge) 體(ti) 體(ti) 驗和感悟的內(nei) 省,重視“做中學”

  “學中思”“思中做”,努力實現“做”“學”“思”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反思可通過三種形態體(ti) 現:一是過程性反思,即在實踐中思考和核對每一步;二是比較性反思,即通過與(yu) 他人的行為(wei) 表現進行比較;三是標準性反思,即依據一套既定的績效評測標準來審視自身的表現[12]。

  在通用技術教學中,以下三項策略對支持學生反思尤為(wei) 關(guan) 鍵。

  首先,賦予學生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hui) 至關(guan) 重要。學習(xi) 科學表明,當學習(xi) 者能夠外化並傳(chuan) 達自己正在建構中的知識時,將有助於(yu) 提升學習(xi) 效果。表達之所以有益於(yu) 學習(xi) ,是因為(wei) 它激發了潛在的反思或元認知活動,這是一種對學習(xi) 過程及知識掌握進行深層次思考的方式[13]。在技術教學中,設計和製作活動即是知識外化的體(ti) 現,而圖紙與(yu) 模型則是學生表達想法的“語言”。

  其次,學生需多次進行技術實踐,以加深對反思必要性的認識。學習(xi) 科學理論指出,幫助學生理解反思的重要性通常是一項挑戰[14]。因此,教育者應安排學生頻繁參與(yu) 技術體(ti) 驗活動、技術設計活動、技術試驗活動、技術製作活動和技術探究活動,以豐(feng) 富其實踐經曆[15]。

  最後,通過精心設計的反思性問題和客觀的評估體(ti) 係為(wei) 學生的學習(xi) 定向。這些反思性問題不僅(jin) 應與(yu) 課程的大概念和核心素養(yang) 緊密相連,還應與(yu) 學生在之前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及個(ge) 人經驗產(chan) 生共鳴。這樣的做法不僅(jin) 會(hui) 使學生構建深層次和有係統的技術理解,而且特別有助於(yu) 在技術與(yu) 工程領域培養(yang) 高階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舍恩.反映的實踐者[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63.

  [2] KIRSCHNER P A, MERRIËNBOER J V.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A New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A]//21st century education: A reference handbook.2009:244-253.

  [3] WIGGINS G, MCTIGHE 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Expanded 2nd Ed.)[M].Alexandria VA:ASCD,2005:66.

  [4] 邵朝友,崔允漷.指向核心素養(yang) 的教學方案設計:大觀念的視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6):11-19.

  [5] ERICKSON H L.概念為(wei) 本的課程與(yu) 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e) 出版社,2003:91.

  [6] 範梅裏恩伯爾,基爾希納.綜合學習(xi) 設計[M].盛群力,鍾麗(li) 佳,陳麗(li) ,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7] 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50(3):43-59.

  [8] 管光海.普通高中技術課程聚焦完整任務的教學設計[D].杭州:浙江大學,2019:17-18.

  [9] SAWYER R K.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10] MERRIENBOER V J, KIRSCHNER P A. Ten steps to complex learning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Routlege,2013: 59-72.

  [11] PAAS F, MERRIENBOER V J, GOG V T, et al. Designing instruc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learning landscape[M].AP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andbook:Application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1: 335-357.

  [12] COLLINS A.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A]//Sawyer R. K.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7-60.

  [13] SAWYER R K.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

  [14] EDELSON D C, REISER B J. Making Authentic Practices Accessible to Learners: Desig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A]//Sawyer R. K.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335-354.

  [15] 管光海,顧建軍(jun) .指向深度學習(xi) 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基礎教育課程,2023(4):65-72.

管光海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本網版權聲明:
凡本刊本網發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權均屬於《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www.businesswebdr.com),未經本刊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偽原創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本刊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刊本網發布的照片、視頻,屬本刊本網原創或已獲作者本人授權。未經授權,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網及相關權益人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關於我們 | 期刊導讀 | 顧問專家 | 法律聲明 | 廣告業務

Copyright(C) 米兰体育官方 版權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5號世寧大廈一層108室(100191)
高教郵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郵箱:cn11_4994@163.com
電話:010-82098610

    

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微信公眾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