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裝備工作應該更多地關(guan) 注學生的能力培養(yang) 、測量與(yu) 評價(jia) 問題,因為(wei) 教育裝備投入僅(jin) 與(yu) 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相關(guan) 性,必定存在對學生能力提高上發揮作用的很大可能性[1]。這個(ge) 命題已經不再是一個(ge) 研究性假設,不再是教育科學猜想,它已經被采集到的巨量數據的分析而加以證實。本文則是要通過對英國在教師與(yu) 學生能力測量評價(jia) 方麵教育科技產(chan) 品的介紹,而進一步用事實證明上述命題的成立,並以此為(wei) 依據促進我國教育裝備的科學良性發展。
一、能力問題的重要性
“德育為(wei) 先,能力為(wei) 重”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國策,學生能力是指什麽(me) ,以及學生能力為(wei) 什麽(me) 如此重要是需要我們(men) 首先闡述清楚的問題。
1.知識與(yu) 能力
知識(knowledge)可被簡單地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類型: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yu)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而能力(ability)則屬於(yu) 隱性知識[2]。
(1)顯性知識與(yu)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可以直接通過語言對其進行描述,可以運用邏輯推導對其進行證明或證實的知識,它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最主要知識。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聽教師講課或通過閱讀書(shu) 籍所獲得的科學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人文知識(文學、曆史、哲學等知識)都屬於(yu) 顯性知識,這些知識都經過了嚴(yan) 格的邏輯證明或證實,而測量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水平通過卷麵考試即可實現。
隱性知識的表現方式與(yu) 顯性知識明顯不同,它多不能直接通過語言進行描述,並無法或無須對其進行證明。一般認為(wei) 能力、技能(skills)、先驗知識(prior knowledge)等都屬於(yu) 隱性知識的範疇(如:與(yu) 生俱來的生存技能、不證自明的幾何公理)。能力與(yu) 技能的提高依靠經常不斷的訓練,先驗知識的獲得則多是通過“點悟”實現。
(2)能力的特征
人的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人體(ti) 各個(ge) 器官經曆各種訓練而得到提升。我們(men) 使用“能力的提升”而不使用“能力的獲得”這樣的說法,是因為(wei) 能力具有先驗性。能力是隱性的,它先天地藏在我們(men) 的身上,隻是表現出來程度不同。有些人具有先天的音樂(le) 才能,有些人具有先天的繪畫才能,有些人天生就是個(ge) 哲學家,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個(ge) 數學家,他們(men) 天生地就具有一些非凡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先驗的,後天的訓練隻是將這些能力獲得加強或充分調動。能力是隱性知識,所以它具有隱性知識的特點。例如,人們(men) 無法用語言將一個(ge) 具體(ti) 的能力精確地描述出來;我們(men) 隻能說這種能力強或不強,而不能像對顯性知識一樣說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且它不會(hui) 被遺忘;能力隻有在實踐中得到提升,而不能像顯性知識一樣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傳(chuan) 播;同時它不能夠被直接地進行量化和測量,隻能通過間接的方法了解其被人們(men) 掌握的程度[2]。
能力的這些特點使得它的提升、測量以及評價(jia) 變得十分困難,對它的研究進度非常緩慢,積累的經驗也是鳳毛麟角。所以借助世界上其他國家在本領域的先進經驗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3)能力本位的教學條件
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獲取顯性知識為(wei) 主要目的,我們(men) 稱其為(wei) 知識本位的教學。而中小學實驗教學、社會(hui) 實踐、課外活動以及一些校本特色課程等則定位於(yu) 以學生能力培養(yang) 和提升為(wei) 主要目的,我們(men) 稱其為(wei) 能力本位的教學。能力本位的教學需要構建一定的教學條件與(yu) 環境,對這一條件與(yu) 環境的研究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一個(ge) 重要的課題。本文將重點介紹英國教育科技產(chan) 品在能力本位方麵的表現情況。
2.素質教育與(yu) 能力
人們(men) 認為(wei) 中國基礎教育的困境是培養(yang) 的人才“高分低能”,為(wei) 此而掀起了以素質教育為(wei) 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教育要“育人為(wei) 本”和“德育為(wei) 先,能力為(wei) 重”。其實,素質教育就是“德育為(wei) 先,能力為(wei) 重”的教育。在我們(men) 實際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道德養(yang) 成教育以外,培養(yang) 和提升學生的能力就成為(wei) 問題的焦點。有關(guan) 學生能力培養(yang) 與(yu) 提升的問題,有3個(ge) 基本概念必須闡述清楚:一是學生需要培養(yang) 和提升哪些能力,二是怎樣培養(yang) 和提升這些能力,三是如何對這些能力培養(yang) 和提升的水平進行測量與(yu) 評價(jia) 。這些基本問題不解決(jue) ,“能力為(wei) 重”的目標隻能是一個(ge) 口號。筆者在本刊開設的“艾教授談實驗教學”專(zhuan) 欄中曾撰寫(xie) 了係列文章(《實驗教學相關(guan) 能力分析》《實驗教學研究方法》),針對上述3個(ge) 基本概念進行了較為(wei) 深入的討論。
但是,隻有概念討論是遠遠不夠的,為(wei) 了可將能力培養(yang) 與(yu) 提升的教育付諸實踐,了解和學習(xi) 世界上此項工作走在前列國家的經驗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3.教育裝備與(yu) 能力
2015年3月,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yu) 發展中心受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的委托進行“全國基礎教育裝備專(zhuan) 項調查研究”工作。該項工作曆時1年,對全國6個(ge) 省市290所中小學校的558名正副校長、4 300名教師和25 82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訪談和數據采集。對調查研究中返回的數據做出的分析,發現以下規律[1]。
(1)教育裝備的投入水平與(yu) 學生的學業(ye) 水平沒有相關(guan) 性。數據分析中對2010年至2014年各個(ge) 樣本學校的生均教育裝備投入和學生2010年至2015年中、高考各科成績進行了相關(guan) 性分析,其中初中生的生均教育裝備投入與(yu) 曆年中考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單科成績和總成績及成績變化之間都不具有相關(guan) 性;高中生的生均教育裝備投入與(yu) 曆年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文綜、理綜、總成績及成績變化之間也不具有相關(guan) 性。或者說,教育裝備投入對初、高中學生的學業(ye) 水平是沒有貢獻的,他們(men) 之間不存在因果關(guan) 係。
(2)教育裝備的投入水平與(yu) 學生的能力水平具有顯著相關(guan) 性。數據分析表明:生均教育裝備投入與(yu) 學生校外參賽獲獎(反映出創造能力)和信息技術等能力之間在ρ< 0.05水平上表現出顯著相關(guan) 性;而學校在教育裝備配備和管理水平上與(yu) 學生動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麵在ρ< 0.01水平上表現出顯著相關(guan) 性。或者說,教育裝備對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可能有貢獻的,它們(men) 之間有可能存在因果關(guan) 係。
二、英國教育改革中涉及的能力問題
注重學生能力問題不僅(jin) 是我國基礎教育所關(guan) 注的問題,在世界上作為(wei) 教育發展先驅的英國以更加超前的意識與(yu) 更加先進的手段處理著這一問題。從(cong) 1988年英國政府頒布《教育改革法》開始到2007年英國國家課程標準製定,學生與(yu) 教師的能力問題就一直沒有離開過人們(men) 的視線。表1開列了這段時間內(nei) 英國政府頒布的相關(guan) 文件中對學生與(yu) 教師能力要求的具體(ti) 描述,英國教育改革中對師生能力問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表1 英國政府頒布教育改革文件中對能力要求的描述
三、英國教育科技產(chan) 品對師生能力問題的表現
英國的教育改革非常關(guan) 注教師與(yu) 學生的能力問題,而且這種重視最終還能夠具體(ti) 體(ti) 現在實踐之中。英國政府對教育提出的師生能力的提升與(yu) 測評,幾乎都能夠在教育科技產(chan) 品中得以實現。“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詞在我國被稱為(wei) 教育技術,而在英國這個(ge) 詞組的漢語詞義(yi) 為(wei) 教育科技(美國的教育技術一詞則使用“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英國從(cong) 事教育科技的企業(ye) 形成了一個(ge) 穩固的行業(ye) 。
1.英國教育科技企業(ye) 學生能力相關(guan) 產(chan) 品比例分析
BESA是英國教育供應商協會(hui) (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名稱的英文縮寫(xie) ,BESA旗下的企業(ye) 被稱為(wei) 教育科技產(chan) 品廠商與(yu) 服務商,其廠商中有大量是生產(chan) 教師與(yu) 學生能力訓練與(yu) 測評軟件的企業(ye) 。
(1)BESA旗下的企業(ye) 數為(wei) 325個(ge) ,占據了英國全國從(cong) 事教育科技行業(ye) 中企業(ye) 數的80%。
(2)BESA網站(https://www.besa.org.uk)鏈接的各企業(ye) 官方網站數為(wei) 283個(ge) ,占BESA全部成員數(325個(ge) )的87.08%。
(3)在上述283個(ge) 企業(ye) 中具有教育軟件產(chan) 品的廠商數為(wei) 230家,占網站上鏈接全部企業(ye) 數的81.27%。
(4)在上述230家具有教育軟件產(chan) 品的廠商中從(cong) 事師生能力訓練與(yu) 評測軟件開發、設計、生產(chan) 的廠商數量為(wei) 56家(其餘(yu) 為(wei) 教育教學資源、教育管理軟件等產(chan) 品廠商),占全部教育軟件產(chan) 品廠商的24.35%。
(5)在上述56家從(cong) 事師生能力訓練與(yu) 測評軟件生產(chan) 的廠商中專(zhuan) 注於(yu) 能力測量評價(jia) 軟件研究與(yu) 生產(chan) 的廠商數量為(wei) 31家,占比為(wei) 55.36%。
(6)在上述31家生產(chan) 師生能力測評軟件的廠商中僅(jin) 針對學生能力測評軟件生產(chan) 的廠商數量有23家,占比為(wei) 74.19%;其餘(yu) 8家廠商除了生產(chan) 學生能力測評軟件外同時還生產(chan) 教師能力測評軟件,占比為(wei) 25.81%。
這種比例的合理性我們(men) 尚不能對其做出充分論證,但它畢竟是伴隨著英國教育改革幾十年的實踐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它的比例關(guan) 係對我國這一行業(ye) 合理構成具有參考意義(yi) 。英國BESA網站可以鏈接到的企業(ye) (283個(ge) )中,從(cong) 事師生能力訓練與(yu) 測評軟件生產(chan) 的廠商共計56家,相對於(yu) 英國全國可能存在的相同廠商數應為(wei) :56×(325/283)÷80%≈80(家)。英國2015年全國中小學校數量為(wei) 32 175所,則平均每家此類廠商對應的學校數約為(wei) 402所。我國2015年全國中小學校數量總計為(wei) 26.78萬(wan) 所,如果也按照平均每家此類廠商對應402所學校計算,則中國需要此類廠商數量約為(wei) 666家。這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參考性的粗略估算,並沒有將諸多影響該數據的因素考慮進去,如學生能力類型數量的限製、生產(chan) 廠商與(yu) 代理經銷商的比例關(guan) 係、中英文化差異造成的兩(liang) 國教育培養(yang) 目標的不同等重要與(yu) 非重要因素。
2.英國教育科技學生能力測評軟件案例分析
表2是英國教育科技行業(ye) 中從(cong) 事學生能力測評軟件的一個(ge) 真實廠商產(chan) 品的實際情況(隱去了廠商的名稱)。從(cong) 中可以發現一些有價(jia) 值的信息。
(1)一家廠商並非隻有一個(ge) 能力測評軟件產(chan) 品,此案例中的廠商就有4個(ge) 此類產(chan) 品。
(2)提供的測量工具針對性是很強的,對應不同的能力問題都有具體(ti) 的解決(jue) 方案。
(3)從(cong) 能力類型上看,該案例關(guan) 注了學生的學科學習(xi) 能力、閱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等多方位的能力。
(4)給出軟件測試功能的同時還提供了測試條件,這對於(yu) 能力測評結果的科學性是十分重要的。
(5)英語、數學、科學這3個(ge) 學科的測評是英國中小學生最基本測評,它是由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規定的標準化測評內(nei) 容,是分別針對英國7歲、11歲、14歲以及16歲學生的國家課程標準規定,同時也是西方提出的STEM教育的基本內(nei) 容。
四、結束語
人才培養(yang) 的事業(ye) 中學生能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英國教育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ge) 問題。從(cong) 英國教育與(yu) 教育科技產(chan) 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們(men) 在這方麵的成績,這些應該成為(wei) 我們(men) 可以借鑒的先進經驗。在本欄後續文章中,我們(men) 還要進一步分析英國教育科技企業(ye) 所關(guan) 注學生能力的類型、提高學生能力的訓練方法、測量評價(jia) 這些能力的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參考文獻
[1] 艾倫(lun) .新形勢下教育裝備工作定位分析[J].教育與(yu) 裝備研究,2016(9):15-19.
[2] 艾倫(lun) .關(guan) 於(yu) 知識與(yu) 能力的討論[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5(14):5-8.
[3] 張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餘(yu) 中根.外國教育史研究[M].昆明:雲(yun) 南大學出版社,2008.
[5] 王小飛.英國教育質量標準評述[A].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79-296.
[6] 馮(feng) 大鳴.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圖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 丁曉昌.瞭望世界的風景國際比較教育研究報告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8] 江芳,杜啟明.小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標準知與(yu) 行[M].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9] 孫珂,馬健生.促進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發展:英國教師教育標準述評[J].北京:比較教育研究,2011(8):30-34.
艾倫(lun) 本刊特約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