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chu) 力於(yu) 一體(ti) 的新型生產(chan) 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hui) 提供服務。算力基礎設施是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等特征,對於(yu) 助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賦能科技創新進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實現社會(hui) 高效能治理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加強計算、網絡、存儲(chu) 和應用協同創新,推進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算力對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製定本行動計劃。 [4]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為(wei) 目標,麵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穩步提升算力綜合供給能力,著力強化運力高效承載,不斷完善存力靈活保障,持續增強算力賦能成效,全麵推動算力綠色安全發展,為(wei)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基本原則
多元供給,優(you) 化布局。堅持多元發展路線,調動各類市場主體(ti) 積極性,構建通用、智能和超級算力協同發展的供給體(ti) 係,持續優(you) 化算力資源地域布局,加強集約化建設,強化算網存用協調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算力設施融合應用,引導算力運營智能化升級。
需求牽引,強化賦能。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發揮區域比較優(you) 勢,進一步釋放工業(ye) 、金融等重點行業(ye) 對算力應用的需求潛力,激發智能算力、邊緣算力等全場景應用創新活力,推動算力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發展。
創新驅動,匯聚合力。堅持創新驅動,遵循技術、標準、產(chan) 業(ye) 和應用漸次導入的規律,推動核心技術攻關(guan)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ye) 在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中的創新主體(ti) 作用,形成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合力。
綠色低碳,安全可靠。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全麵提升算力設施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碳效(CEPS)水平。統籌發展與(yu) 安全,進一步強化網絡、應用、產(chan) 業(ye) 鏈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設,構建完善的安全保障體(ti) 係。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計算力方麵,算力規模超過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5%,東(dong) 西部算力平衡協調發展。
運載力方麵,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間基本實現不高於(yu) 理論時延1.5倍的直連網絡傳(chuan) 輸,重點應用場所光傳(chuan) 送網(OTN)覆蓋率達到80%,骨幹網、城域網全麵支持IPv6,SRv6等創新技術使用占比達到40%。
存儲(chu) 力方麵,存儲(chu) 總量超過1800EB,先進存儲(chu) 容量占比達到30%以上,重點行業(ye) 核心數據、重要數據災備覆蓋率達到100%。
應用賦能方麵,打造一批算力新業(ye) 務、新模式、新業(ye) 態,工業(ye) 、金融等領域算力滲透率顯著提升,醫療、交通等領域應用實現規模化複製推廣,能源、教育等領域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每個(ge) 重點領域打造30個(ge) 以上應用標杆。
二重點任務
(一)完善算力綜合供給體(ti) 係
1. 優(you) 化算力設施建設布局。按照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布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節點麵向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有序建設算力設施;貴州、內(nei) 蒙古、甘肅、寧夏等節點推進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同時,著力提升算力設施利用效率,促進東(dong) 西部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加強數據中心上架率等指標監測,整體(ti) 上架率低於(yu) 50%的地區規劃新建項目應加強論證。支持我國企業(ye) “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wei) 重點布局海外算力設施,提升全球化服務能力。
2. 推動算力結構多元配置。結合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和業(ye) 務需求,重點在西部算力樞紐及人工智能發展基礎較好地區集約化開展智算中心建設,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推動不同計算架構的智能算力與(yu) 通用算力協同發展,滿足均衡型、計算和存儲(chu) 密集型等各類業(ye) 務算力需求。
3. 促進邊緣算力協同部署。加快邊緣算力建設,支撐工業(ye) 製造、金融交易、智能電網、雲(yun) 遊戲等低時延業(ye) 務應用,推動“雲(yun) 邊端”算力泛在分布、協同發展。加強行業(ye) 算力建設布局,滿足工業(ye) 互聯網、教育、交通、醫療、金融、能源等行業(ye) 應用需求,支撐傳(chuan) 統行業(ye) 數字化轉型。
4. 推動算力標準體(ti) 係建設。加快製定麵向業(ye) 務需求的算力設施、IT設備、智能運營等方麵的基礎共性標準,完善相關(guan) 技術要求、測試方法等,充分發揮標準對產(chan) 業(ye) 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同步探索算力計量、感知、調度、互通、交易等方麵標準建設,支撐算網融合產(chan) 業(ye) 化發展。
專(zhuan) 欄1 算力供給提升行動 |
一是持續開展國家算力中心典型案例遴選,鼓勵各方主體(ti) 創新探索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運營模式和多方協同合作機製。二是舉(ju) 辦中國算力大會(hui) ,凝聚產(chan) 業(ye) 共識,開展算力技術、產(chan) 品、應用的宣傳(chuan) 推廣,營造算力發展的良好氛圍。三是持續發布《中國綜合算力指數》,對全國算網存能力進行綜合評價(jia) 。 |
(二)提升算力高效運載能力
1. 優(you) 化算力高效運載質量。探索構建布局合理、泛在連接、靈活高效的算力互聯網。增強異構算力與(yu) 網絡的融合能力,通過網絡的應用感知和資源分配機製,及時響應各類應用需求,實現計算、存儲(chu) 的高效利用。針對智能計算、超級計算和邊緣計算等場景,開展數據處理器(DPU)、無損網絡等技術升級與(yu) 試點應用,實現算力中心網絡高性能傳(chuan) 輸。
2. 強化算力接入網絡能力。推動城域光傳(chuan) 輸設備向綜合接入節點和用戶側(ce) 部署,加快實現大帶寬、低時延的全光接入網絡廣泛覆蓋,城區重要算力基礎設施間時延不高於(yu) 1ms。提升邊緣節點靈活高效入算能力,滿足企業(ye) 快速、就近、靈活、高效聯接算力需求。
3. 提升樞紐網絡傳(chuan) 輸效率。推動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直連網絡骨幹節點,逐步建成集群間一跳直達鏈路,國家樞紐節點內(nei) 重要算力基礎設施間時延不高於(yu) 5ms。推動超低損光纖部署,優(you) 化光纜路由。加快400G/800G高速光傳(chuan) 輸網絡研發部署和全光交叉、SRv6、網絡切片、靈活以太網、光業(ye) 務單元等技術應用,實現網絡傳(chuan) 輸智能高效、靈活敏捷、按需隨選。
4. 探索算力協同調度機製。推動以雲(yun) 服務方式整合算力資源,充分發揮雲(yun) 計算資源彈性調度優(you) 勢。鼓勵各方探索打造多層次算力調度架構體(ti) 係,建設可滿足各類創新主體(ti) 開展多元異構算力調度、應用、研發、驗證的平台環境。依托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骨幹直聯點等設施,促進多方算力互聯互通。
專(zhuan) 欄2 算網融合發展行動 |
一是探索建設多層級算力調度平台,逐步實現多元異構算力跨域調度編排。二是構建算力互聯互通體(ti) 係,統一算力資源標識和身份認證,依托部省算力互聯互通平台開展試點驗證。三是建立算網監測機製,開展算力設施運載力評估,打造一批算網城市標杆。四是實施“算力強基揭榜掛帥”,突破一批標誌性技術產(chan) 品和方案,加速新技術、新產(chan) 品落地應用。 |
(三)強化存力高效靈活保障
1. 加速存力技術研發應用。圍繞全閃存、藍光存儲(chu) 、硬件高密、數據縮減、編碼算法、芯片卸載、多協議數據互通等技術,推動先進存儲(chu) 創新發展。鼓勵先進存儲(chu) 技術的部署應用,實現存儲(chu) 閃存化升級,進一步提升我國全閃存技術競爭(zheng) 力。
2. 持續提升存儲(chu) 產(chan) 業(ye) 能力。鼓勵存儲(chu) 產(chan) 品製造企業(ye) 持續提升關(guan) 鍵存儲(chu) 部件等自主研發製造水平,打造存儲(chu) 介質、存儲(chu) 芯片、存儲(chu) 係統和存儲(chu) 應用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產(chan) 業(ye) 生態。
3. 推動存算網協同發展。加快存儲(chu) 網絡技術研發應用,推動計算與(yu) 存儲(chu) 融合設計,促進存儲(chu) 與(yu) 網絡和計算協同發展,引導合理配置存算比例,實現數據在算力中心內(nei) 部和算力中心之間的高效流動。
專(zhuan) 欄3 存算協同發展行動 |
一是開展數據中心存儲(chu) 能力成熟度研究及評價(jia) ,提升全場景存力服務能力,促進存算網均衡發展。二是鼓勵在關(guan) 鍵信息基礎設施中使用自主的存儲(chu) 設備,通過全閃存儲(chu) 整機帶動關(guan) 鍵存儲(chu) 部件的國產(chan) 化應用。三是加強數據中心存力監測,定期發布《中國存力發展報告》。 |
(四)深化算力賦能行業(ye) 應用
1. 構建一體(ti) 化算力服務體(ti) 係。打造集成多方算力資源和開發平台的算力服務,鼓勵各地為(wei) 中小企業(ye) 、科研機構提供普惠算力資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門檻,保障算力使用需求。推動算力在更多生產(chan) 生活場景的應用落地,支撐個(ge) 人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設備在社交、娛樂(le) 方麵的沉浸式場景應用;保障家電控製、環境控製、安防報警等智能家居應用算力供給。提升公共算力支撐能力,滿足圖書(shu) 館、美術館、體(ti) 育館等大型惠民場所智能服務算力需求。持續推進算力對創新應用的支撐,推動算力在元宇宙、數字孿生等新業(ye) 態拓展應用。
2.“算力+工業(ye) ”。針對“智慧工廠”等場景數據實時計算要求,加快部署工業(ye) 邊緣數據中心,推動算力賦能智能檢測、故障分析、人機協作等技術迭代,不斷提升不同工業(ye) 場景業(ye) 務處理能力。麵向原材料、裝備製造、消費品、電子信息等領域,圍繞工業(ye) 生產(chan) 種類特性多、生產(chan) 時間長、質量要求高等特點,以及安全汙染隱患大、智能化水平低等難點,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逐步構建工業(ye) 基礎算力資源和應用能力融合體(ti) 係,滿足不同類型工業(ye) 企業(ye) 在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倉(cang) 儲(chu) 物流、營銷服務等方麵的算網存用需求,推動工業(ye) 企業(ye) 技術改造、降本增效和綠色化轉型,加快推進算力賦能新型工業(ye) 化建設應用。
3.“算力+教育”。鼓勵科研院所根據需求適度建設算力資源,有效支撐麵向重大項目或課題的開發與(yu) 創新。推進公共算力資源覆蓋校園,鼓勵各類高等院校、職業(ye) 院校積極運用算力平台為(wei) 學校實習(xi) 實驗實訓環境、平台和基地建設及轉型發展提供支撐,促進教育公平,全麵提升教育體(ti) 係內(nei) 在質量水平。
4.“算力+金融”。加快算力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構建多節點並行的分布式算力資源架構,提供跨地域資源高效管理、核心業(ye) 務多地多活部署能力。圍繞金融市場高頻交易等低時延業(ye) 務場景開發部署智能邊緣算力節點,實現金融業(ye) 務邊緣側(ce) 數據的篩選、整合與(yu) 處理,為(wei) 金融業(ye) 務發展提供更為(wei) 精準、高效的算力支持。
5.“算力+交通”。麵向智慧交通需求,加快“中心-區域-邊緣”多層級算力設施部署,支持感知、通信、控製相關(guan) 設備的標準化接入與(yu) 數據匯聚,為(wei) 道路交通精細化管理、場站樞紐智能運營等跨域綜合信息應用以及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港口礦山自動化生產(chan) 等低時延高可靠應用提供靈活高效的算力支撐。
6.“算力+醫療”。統籌建設國家和省級醫療大數據中心,完善區域全民健康算力平台,支撐“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體(ti) 係高質量發展。加快基層衛生健康邊緣數據中心建設,強化對各級醫療機構的邊緣算力支撐,實現醫療算力資源的有效下沉。
7.“算力+能源”。加快建設能源算力應用中心,支撐能源智能生產(chan) 調度體(ti) 係,實現源網荷互動、多能協同互補及用能需求智能調控。推動鼓勵龍頭企業(ye) 以綠色化、智能化、定製化等方式高標準建設數據中心,充分利用現有能源資源優(you) 勢,結合自身應用需求,提供“能源流、業(ye) 務流、數據流”一體(ti) 化算力。
專(zhuan) 欄4 算力應用創新行動 |
一是滾動發布《算力產(chan) 業(ye) 圖譜》《算力強基產(chan) 品目錄》,鼓勵行業(ye) 組織積極開展算力企業(ye) 交流與(yu) 產(chan) 品推廣活動,加快算力應用產(chan) 業(ye) 化發展。二是組織開展算力賦能評價(jia) ,推動算力深度賦能千行百業(ye) 。三是舉(ju) 辦“華彩杯”算力創新應用大賽等活動,遴選與(yu) 行業(ye) 需求深度結合的算力應用成熟解決(jue) 方案入庫。 |
(五)促進綠色低碳算力發展
1. 提升資源利用和算力碳效水平。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鼓勵企業(ye) 加強綠色設計,加快高能效、低碳排的算網存設備部署,推動軟硬件協同聯動節能。支持液冷、儲(chu) 能等新技術應用,探索利用海洋、山洞等地理條件建設自然冷源數據中心,優(you) 化算力設施電能利用效率、水資源利用效率、碳利用效率,提升算力碳效水平。
2. 引導市場應用綠色低碳算力。積極引入綠色能源,鼓勵算力中心采用源網荷儲(chu) 等技術,支持與(yu)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開發、就近消納,逐步提升算力設施綠電使用率。加快探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算力應用體(ti) 係,推動業(ye) 務模式、計費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
3. 賦能行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算力設施在工業(ye) 等重點行業(ye) 發揮應用賦能作用,支撐行業(ye) 數據分析、動態監測、工藝優(you) 化等生產(chan) 環節創新,促進企業(ye) 經營活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助力行業(ye) 節能減排,構建“算力+”綠色低碳生態體(ti) 係,降低社會(hui) 碳排放總量。
專(zhuan) 欄5 算力綠色低碳行動 |
一是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算力碳效模型等研究,開展綠色低碳算力園區評價(jia) ,發布算力設施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二是構建算力中心、算力應用“碳中和等級”能力指標體(ti) 係,開展算力設施、算力應用碳效核查與(yu) 評估。三是引導供電、製冷、服務器、網絡、存儲(chu) 等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梳理核算碳足跡,發布創新低碳產(chan) 品與(yu) 解決(jue) 方案目錄,推進算力應用全產(chan) 業(ye) 鏈節能減排。 |
(六)加強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1. 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嚴(yan) 格落實網絡安全法律法規要求,開展通信網絡安全防護工作。強化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加強對網絡流量、行為(wei) 日誌、數據流轉、共享接口等安全監測分析,推動威脅處置向風險預警和事前預防轉變,建立威脅閉環處置和協同聯動機製,提升威脅處置科學性、精準性和時效性。
2. 強化數據安全保護能力。加強數據分類分級保護,根據監管要求對重要和核心數據實行精準嚴(yan) 格管理。製定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要求和操作規程,配套建設數據安全風險監測技術手段,加強數據安全風險的分析、研判、預警和處置能力。
3. 強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加強產(chan) 業(ye) 鏈協同聯動,逐步形成自主可控解決(jue) 方案,鼓勵算力基礎設施采用安全可信的基礎軟硬件進行建設,保障供應鏈安全。加強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創新,提升軟硬件協同和安全保障能力。依托一體(ti) 化算力應用安全保障體(ti) 係,形成“雲(yun) 網邊端”安全態勢感知和網絡協同防護能力。推動智能化分析和決(jue) 策在未知安全風險自主捕捉和防禦環節的應用,持續提升算力安全保障能力。
4. 保障算力設施平穩運行。強化算力網絡保障,對重要網絡設施采用雙節點、雙路由配置,避免出現單點故障。加強物理設施保護,定期開展巡查巡檢,製定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對重要係統和數據,建立熱備雙活機製,應用仿真灰度測試、混沌工程等新技術,發掘並消除軟件係統潛在隱患。
專(zhuan) 欄6 算力安全保障行動 |
一是基於(yu) 算力數據生產(chan) 和消費需求,進行數據全生命周期保護和管理,實現算網一體(ti) 的數據高效流轉和數據安全防護、計算。二是推動算力建設運營應用安全標準體(ti) 係建設,多角度推進安全標準研究和應用,開展算力設施安全等級測試,總結安全治理優(you) 秀經驗。三是聚焦CPU、GPU、操作係統、存儲(chu) 等關(guan) 鍵產(chan) 品,推動關(guan) 鍵技術試點驗證,形成標杆應用產(chan) 品與(yu) 方案,構建軟硬件相互適配、協調發展的生態體(ti) 係。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聯動
加強部門協同,分工做好重點任務組織保障,合力推進算力設施發展。鼓勵地方政府結合實際製定針對性強、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探索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過渡機製和算力應用綜合稅收考核機製,因地製宜推動算力設施建設和產(chan) 業(ye) 發展。成立算力戰略谘詢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研究,為(wei) 算力發展重大決(jue) 策提供谘詢。
(二)加大金融支持
發揮國家級政府投資基金和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引導作用,鼓勵地方探索實施“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一體(ti) 化”專(zhuan) 項和“補貸保”聯動試點,加大對算力重點項目的支持。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支持社會(hui) 資本向算力產(chan) 業(ye) 流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算力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ye) 發行綠色債(zhai) 券。
(三)深化交流協作
充分發揮產(chan) 業(ye) 聯盟、標準組織的組織引導作用,促進技術研發、產(chan) 業(ye) 化推廣、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的交流與(yu) 合作。支持國內(nei) 算力企業(ye) 走出去,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鼓勵國內(nei) 企業(ye) 、研究機構、高校在算力技術與(yu) 標準等方麵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
(四)強化平台支撐
完善中國算力平台建設和數據采集機製,推動大型以上數據中心加入網絡協同係統,持續加強典型案例的質量評價(jia) 和跟蹤工作。探索算網存資源的協同對接,加強優(you) 秀示範、典型案例推廣,有效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技術創新協作、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