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深入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繼續教育與(yu) 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重要指示,實施好教育部“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和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工程”,加快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特製定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重點任務。
一、總體(ti) 要求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樹立“大教育觀”,把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作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ju) 措,把教育數字化作為(wei) 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倍增器”,聚焦關(guan) 鍵單元和重點群體(ti) ,點線麵結合、近中遠統籌,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多元結合,調動社會(hui) 上一切可利用的學習(xi) 資源,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各環節,完善政府統籌、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hui) 參與(yu) 的全民終身學習(xi) 推進機製,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ti) 係,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xi) 服務體(ti) 係,為(wei) 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基於(yu) 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願景,堅持係統思維、問題導向、育人本質,圍繞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重點領域和人群,統籌學曆繼續教育和非學曆教育,以服務學習(xi) 者終身學習(xi) 為(wei) 中心的縱向推進與(yu) 以城市為(wei) 節點、城鄉(xiang) 一體(ti) 的橫向推進相結合,按照“廣泛征集、培育為(wei) 主、重在建設、成果推廣”的思路,加快推進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重點任務。
(一)加強新時代學習(xi) 型城市建設
各地要以促進人的終身學習(xi) 和全麵發展為(wei) 出發點,將學習(xi) 型城市建設深度融入城市發展,匯聚各級各類教育、文化、科技等學習(xi) 資源,依托開放大學(含廣播電視大學)、職業(ye) 院校、社區教育機構等,構建資源融通與(yu) 共建共享的終身學習(xi) 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優(you) 質資源整合與(yu) 共享開放。推進各類教育融通發展,探索建立學分銀行製度,開展市民學習(xi) 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研究試點。增強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加強對在職職工、再就業(ye) 人員、農(nong) 民工和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等各類群體(ti) 的職業(ye) 培訓和學習(xi) 服務。高質量推進全民閱讀。創建泛在多元、智能化、體(ti) 驗式的學習(xi) 場景,營造開放共享的學習(xi) 環境。推進學習(xi) 型社區、學習(xi) 型組織建設。
以全球學習(xi) 型城市網絡成員城市為(wei) 示範,以省會(hui) 城市為(wei) 引領,以地級市為(wei) 重點,以城帶鄉(xiang) 、城鄉(xiang) 一體(ti) ,逐步擴大覆蓋麵。以市域為(wei) 單位因地製宜編製學習(xi) 型城市建設方案,推進有效模式和特色發展相結合,持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hui) 各方廣泛參與(yu) 的全民終身學習(xi) 推進機製。2023年以加入全球學習(xi) 型城市網絡的10個(ge) 城市為(wei) 示範,全麵啟動;2024年以直轄市、省會(hui) 及計劃單列市為(wei) 引領,穩步擴麵;2025年提質擴麵,覆蓋東(dong) 中部地區50%左右、西部地區30%地市級城市。後續持續深入推進。
(二)推進縣域社區學習(xi) 中心建設
各地要堅持服務導向,創新方式方法,拓寬渠道途徑,依托當地開放大學(含廣播電視大學)、普通高校、職業(ye) 院校、成人高校等,推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城鄉(xiang) 一體(ti) 的縣(市、區)社區教育學院、鄉(xiang) 鎮(街道)社區學校、村(社區)教學站(點)三級社區學習(xi) 中心網絡。2023年全麵推進縣域社區學習(xi) 中心建設;2025年基本實現縣(市、區)社區學習(xi) 中心全覆蓋。
推動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充分發揮縣域中等職業(ye) 學校(職教中心)骨幹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中等職業(ye) 學校(職教中心)根據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試辦社區教育學院。2023年鼓勵有條件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農(nong) 村職業(ye) 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中等職業(ye) 學校(職教中心)試辦社區教育學院或開設相關(guan) 課程。後續持續穩步推進。
開展社區教育品牌建設活動,培育一批品牌社區學習(xi) 中心和社區教育品牌課程,各地要在縣(市、區)層麵培育樣板社區教育學院,在鄉(xiang) 鎮(街道)層麵培育示範社區學校,在村(社區)層麵培育特色社區教學點。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推介100個(ge) 左右品牌社區學習(xi) 中心典型案例和300門左右社區教育品牌課程,有效提升優(you) 質學習(xi) 資源供給能力和辦學水平,為(wei) 居民提供智能靈活、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終身學習(xi) 支持服務。
(三)推進學曆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各地各高校要全麵落實《教育部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曆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教職成〔2022〕2號),結合地方和學校實際,聚焦繼續教育品牌特色專(zhuan) 業(ye) (群)建設、繼續教育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體(ti) 現繼續教育特點的新形態教材建設、專(zhuan) 業(ye) 化服務型教學團隊建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優(you) 質資源共建共享、辦學全鏈條全過程管理、數字化學習(xi) 支持服務等重點,推進學曆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100個(ge) 左右學曆繼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案例,推動學曆繼續教育綜合改革走深走實。
(四)推進非學曆教育改革創新
各地各高校要認真貫徹《普通高等學校舉(ju) 辦非學曆教育管理規定(試行)》,堅持質量為(wei) 本,落實“自招自辦自管”原則,依托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和特色,舉(ju) 辦服務學習(xi) 者知識更新、技能提升的非學曆教育。重點圍繞立德樹人融入非學曆教育全過程、創新推進非學曆教育精準規範管理、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行業(ye) )發展、非學曆教育學習(xi) 成果認證積累轉換、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等方麵,開展非學曆教育教學改革創新。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100個(ge) 左右非學曆教育改革創新工作案例,推動非學曆教育全麵規範管理。
(五)探索三教統籌協同創新路徑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集中資源、率先突破、帶動整體(ti) ”的原則,結合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推進工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工程的實施,在地方和院校的不同層麵,探索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具體(ti) 路徑,有效聯通和整合教育資源,協同構建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優(you) 勢互補的育人體(ti) 係。高校應圍繞提高重點行業(ye) 、急需緊缺領域人才自主培養(yang) 能力,在學校主管部門指導下,圍繞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打通係統培養(yang) 鏈條,探索師資、課程、教學、實習(xi) 實訓條件共建共享,擴大學分銀行深度應用等,因地製宜編製工作方案。如地市級及以上行政區域內(nei) 有3個(ge) 以上高校創新探索案例,該地區可作為(wei) 整體(ti) 推進三教統籌協同創新工作案例進行培育。2023—2025年,教育部每年培育50個(ge) 左右高校創新探索案例,探索三教統籌協同發展新路徑。
“國家老年大學建設項目”“廣泛開展全民終身學習(xi) 活動”“繼續教育領域數字化大學建設”等重點任務另行部署。
三、組織保障
申報主體(ti) 依項目具體(ti) 內(nei) 容而定,包括但不限於(yu) 舉(ju) 辦繼續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職業(ye) 院校、獨立設置成人高校、開放大學、文化場所、科研機構、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大學等。
(一)組織領導
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的重要意義(yi) ,主動納入教育領導小組議事日程,推動當地政府將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規劃。要加強統籌、綜合協調,主動會(hui) 同省內(nei) 發展改革、財政等相關(guan) 部門在項目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麵,向項目實施效果好的地市、學校傾(qing) 斜。
(二)政策支持
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重點任務實施,健全全民終身學習(xi) 推進機製,將學校及師生參與(yu) 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與(yu) 深化教育評價(jia) 改革結合起來,與(yu) 教師績效考核、評獎評優(you) 結合起來,教育部將把推動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重點任務情況納入職業(ye) 教育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評價(jia) 指標等。
(三)培育建設
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調動利用現有基礎和條件,適當開發拓展新資源,組織實施好各項任務。教育部將堅持培育為(wei) 主、重在建設原則,對各地各部門提交的材料進行匯總,形成培育建設清單,並組織專(zhuan) 家指導有關(guan) 單位細化完善工作方案,整合優(you) 質資源,組織工作交流。
(四)總結推廣
教育部將及時總結各項重點任務推進中的創新做法,凝練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和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的有關(guan) 製度標準;結合職業(ye) 教育活動周、全民終身學習(xi) 活動周等,擇優(you) 組織宣傳(chuan) 推廣先進典型,形成“頭雁效應”,推動形成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