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教育是“數字中國”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3年舉(ju) 辦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小學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ti) 教室的中小學校占比達99.5%”,大規模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為(wei) 中國教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數字化教學環境是實施數字教育的基礎,為(wei) 全麵了解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環境的更新和應用情況,筆者所在單位在對北京市全域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研方式回收有效調研問卷12 671份,並擬通過調研重點了解相關(guan) 硬件建設、平台使用及資源應用等情況,此舉(ju) 對在全麵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階段摸底現有數字化教學環境、把握未來建設重點、助力實現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的高點起步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環境現狀調查
二、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分析
三、北京市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趨勢分析
第一,加強平台及應用的創新融合性發展 建設符合新時代需求的資源創新基礎環境。
數字時代,數字教育成為(wei) 未來教育的重要趨勢,要求以學生需求為(wei) 導向,建設教學相長的創新和環境友好型數字化教學資源。堅持“應用為(wei) 王、服務為(wei) 先”的理念,統籌規劃,集成創新各級各類應用平台,統籌建設三級數字教育平台,係統開發數字教育資源,完善資源更新、開放共享機製,提高建設效益。提升大規模業(ye) 務應用效益,讓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教與(yu) 學”成為(wei) 常態。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新模式、優(you) 質均衡的新路徑,引領智能時代教育變革。構建大資源庫,逐步實現滾動覆蓋全學段所有學科的優(you) 質課程資源體(ti) 係,建設上連國家教育數字資源中心、橫通其他省市優(you) 質課、下接區校資源平台的多渠道匯聚優(you) 質課,形成豐(feng) 富多樣、共建共享的大資源庫。
第二,信息技術賦能教學,建設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教學創新環境。
以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質量提升,建設與(yu) 數字化轉型相適應的數字化教學創新環境。成長在信息時代的新一代學習(xi) 者,作為(wei) “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其認知模式與(yu) 學習(xi) 方式較以往發生了很大改變,與(yu) 之相對應,課堂教學模式也需要因時因事而變,尋求適應新要求的教學創新環境,要求學習(xi) 參與(yu) 主體(ti) 更主動,教學模式更多元,教學形式更多樣;同時從(cong) 學習(xi) 評價(jia) 上看,要求數據信息提交更智能化,學習(xi) 軌跡更清晰,學習(xi) 評價(jia) 反饋更及時,教學環境要不斷優(you) 化和升級。
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典型技術廣泛應用於(yu) 教育領域,將助力實現更加智能化的未來教育,學習(xi) 不是簡單傳(chuan) 遞知識,而是適應每個(ge) 學生的學習(xi) 需求,提供更加個(ge) 性化的教育體(ti) 驗。現代教育已從(cong)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教學向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學轉變和發展。從(cong) 實現手段上看,要創建融合課堂,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深度融合。運用先進技術通過名師團隊推進雙師授課,推進“雙師課堂”建設,跨校跨區同上一節課,更大力地推進優(you) 質師資共享。改變橫向的質的二元評價(jia) 為(wei) 縱向的量的發展性評價(jia) ,拓展包括教與(yu) 學、學業(ye) 與(yu) 品德、身體(ti) 與(yu) 心理等多個(ge) 角度的評價(jia) 。收集形成可分類使用的作業(ye) 資源庫,供教師精準布置作業(ye) ,加強作業(ye) 評價(jia) ,實現主動評測采集,生成學情診斷報告。采集區域體(ti) 育場景數據,實時評測學生體(ti) 育運動,實現精準體(ti) 育評價(jia) 。利用可穿戴的智能終端,伴隨式采集學生體(ti) 質健康信息,結合體(ti) 育運動評測結果,實現體(ti) 育成績和體(ti) 質健康雙評價(jia) 。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以課堂為(wei) 中心、以教學為(wei) 中心的導向,強化多維度評價(jia) ,在“互聯網+技術”的背景下,提高思維、思想和教育三個(ge) 維度的評價(jia) ,逐步實現以學生成長、教師成才為(wei) 目標的評價(jia) 體(ti) 係構建。
第三,信息技術賦能師生能力提升,建設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新素養(yang) 環境。
課堂教學建設關(guan) 鍵的兩(liang) 個(ge) 要素“教什麽(me) ”和“怎麽(me) 教”都離不開“人”的認知和素養(yang) 提升,建設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新素養(yang) 環境的重要載體(ti) 也要從(cong) 教學主體(ti) (即教師)和學生的提升與(yu) 賦能著手。信息時代知識傳(chuan) 播的形式和速度及獲取信息的渠道都經曆了深刻變革,社會(hui) 傳(chuan) 播生態環境發生了重要變革,需要持續地改進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創新素養(yang) 環境建設,關(guan) 注新環境背景下的重要實踐主體(ti) (即教師)的個(ge) 人能力與(yu) 創新素養(yang) 的提升,堅持“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時關(guan) 注教學模式的變革,建設新型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xi) 積極性,創建交流互動型數字化教學環境,滿足學生的個(ge) 性化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 鄒紅軍(jun) .數字化時代教育的發展走向[J].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22-11-04(4).
[2] 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麽(me) ,怎麽(me) 轉[J].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1-11.
季茂生 李艾晶 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