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全新的《中小學圖書(shu) 館(室)規程》(簡稱新《規程》),其中第一章第三條明確指出:圖書(shu) 館是中小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學校教育教學和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是學校文化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載體(ti) ,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推動教師專(zhuan) 業(ye) 成長的重要平台,是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ti) 現,也是社會(hui) 主義(yi)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規程》說明了中小學圖書(shu) 館應從(cong) 以往的藏書(shu) 樓向現代化多功能學習(xi) 空間轉變。2022年4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hui) 舉(ju) 辦的賀信中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yang) 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yang) 浩然之氣。因此,培養(yang) 學生愛讀書(shu) 、讀好書(shu) 、善讀書(shu) ,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質,是在全民閱讀大背景下中小學圖書(shu) 館需要落實的重要工作。
北京景山學校南校區圖書(shu) 館位於(yu) 學校行政樓的一層與(yu) 負一層,於(yu) 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設計與(yu) 建造工作。在原設計中,圖書(shu) 館主體(ti) 空間主要承擔圖書(shu) 收藏的功能。四周被走廊與(yu) 其他辦公空間環繞,缺少自然通風與(yu) 采光條件。同時,隨著館藏資源的不斷增加,館內(nei) 藏書(shu) 空間越發顯得局促起來。且由於(yu) 館內(nei) 采光和空氣質量不適宜學生長時間在此閱讀或學習(xi) ,通常情況下,學生找到需要的圖書(shu) 後會(hui) 直接外借,不會(hui) 在館內(nei) 閱讀。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2016年,我校開始著手研究圖書(shu) 館的空間改造工作。2018年底,南校區圖書(shu) 館完成改造並且順利投入使用。
考慮到南校區圖書(shu) 館改造後投入使用的良好效果,2020年決(jue) 定將北校區原有的學生閱覽室升級轉型為(wei) 圖書(shu) 館。北校區校址由硬件基礎薄弱的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學合並而來,學生數量多,校園麵積有限,故隻設有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並沒有獨立的圖書(shu) 館。紙質圖書(shu) 資料存放空間較為(wei) 緊張,也沒有配備專(zhuan) 職館員,整體(ti) 閱讀環境較落後。因此,北校區在室內(nei) 空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變,將閱覽室改造為(wei) 圖書(shu) 館,使其成為(wei) 校內(nei) 師生閱讀活動的綜合場所。這一改變契合了全民閱讀活動的大背景,促進了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滿足了校內(nei) 師生豐(feng) 富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求。
一、空間改造需求及目標
二、布局設計
三、分時共享理論在圖書(shu) 館空間改造後的實踐應用
四、與(yu) “第三空間”理論結合應用
五、結語
環境心理學認為(wei) ,環境可以對人的行為(wei) 產(chan) 生深刻的影響。人的行為(wei)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圍環境的限製。對環境的設置、調整得當與(yu) 否,直接影響到人的行為(wei) 與(yu) 主觀意願及環境功能的體(ti) 現。人們(men) 隻有在理想的環境中,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心理,從(cong) 而達到理想的行為(wei) 狀態。作為(wei) 圖書(shu) 館五要素之一的館舍空間也一樣,需要處理好讀者與(yu) 空間的關(guan) 係,才能建設出寧靜、優(you) 美、舒適的圖書(shu) 館環境。
南校區圖書(shu) 館從(cong) 計劃改造到升級完成經過了較長周期,是一個(ge) “從(cong) 有到好”的過程。北校區圖書(shu) 館的形成則是慢慢積累、“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由於(yu) 空間有限,並沒有大幅裝修改造,而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jue) ,使其逐步成為(wei) 設施齊全、環境適宜且利用率高的圖書(shu) 館空間。空間和設備整體(ti) 改造後,兩(liang) 個(ge) 校區圖書(shu) 館打造出了多元化且開放式的教育教學與(yu) 自主學習(xi) 空間,除了滿足藏書(shu) 和借閱的基本功能外,其開放閱讀空間和研讀室還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開展閱讀指導課、交流展示、小組討論、學生社團活動等。希望我校積累的相關(guan) 經驗能與(yu) 更多中小學圖書(shu) 館分享、交流,以推動中小學圖書(shu) 館事業(ye) 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應.打造中小學師生的“第三空間”[J].圖書(shu) 館研究與(yu) 工作,2012(4):21-23.
孫可欣 馮(feng) 婷 完強 北京景山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