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本質上是學生學習(xi) 和成長的一個(ge) 地域空間,可以形象地稱之為(wei) 成長的搖籃。這裏的成長,指的是身心健康(體(ti) 、智、美、勞、德等全麵素養(yang) )的成長,是“自然人”向“社會(hui) 人”的成長。而教室,則是構成學校的一個(ge) 細胞或分子,恰如每一個(ge) 六邊形的單元空間,一個(ge) 疊加一個(ge) 地構成了整個(ge) 蜂巢,一間間的教室實質上構成了學校的核心主體(ti) ,承載了整個(ge) 學校的生命和氣質品味,可以稱之為(wei) 學校“元空間”。每一個(ge) 稚嫩的孩童成長為(wei) 健壯的青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教室裏度過的,而作為(wei) 學校的每一個(ge) 教師,最美好的光陰也是在教室中抒寫(xie) 的。自班級式教學開啟的那一天,至今乃至今後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一個(ge) 格局基本不會(hui) 變,即便是當下“走班製”模式的“流行感冒”,或是“未來教室”的“虛火上升”,依然如是。
細胞決(jue) 定了有機體(ti) 的品質,分子構成了物質的屬性,作為(wei) 教室則是學校辦學思想、教育理念和課程思想的集中體(ti) 現。試想,當一個(ge) 孩童在其身體(ti) 與(yu) 心智健康發展、知識能力快速增長和道德品格涓涓養(yang) 成的最核心、最關(guan) 鍵時期,主體(ti) 是沉浸在一個(ge) 教室的空間裏時;當一個(ge) 教師從(cong) 青澀到成熟,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成長、職業(ye) 發展和人生幸福的漫長光陰裏,主體(ti) 也是浸潤在一個(ge) 教室的空間裏時,教室的作用與(yu) 價(jia) 值,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探究了。
筆者有幸隨中國繁榮基金項目“中英教育技術與(yu) 教育裝備比較研究”課題組,於(yu) 2017年的年初出訪了英國,考察了倫(lun) 敦地區的4所普通學校等,又一次讓筆者重新思考教室的構建問題。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和信息化趨勢下,在“未來教室”“智慧教室”的喧囂之中,對於(yu) 教室的智慧構建和重造,顯得尤為(wei) 迫切和重要。筆者想借助中英教室現狀的對比研究,闡釋教室構建的理念與(yu) 技術路徑。
一、物理空間與(yu) 學生為(wei) 本的學習(xi) 空間布局
我們(men) 習(xi) 慣稱“教室”,意為(wei) 教學之室,是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之室,是師道尊嚴(yan) 和學道規範之室。所以在我國,教室的物理空間有國家標準,大約在70~90平方米之間,容納學生一般在40~60之間或者更多一點;限於(yu) 授課製的教學模式,教室內(nei) 黑板與(yu) 整齊劃一的課桌椅布局,講台上的教師與(yu) 講台下的學生形製,是一種麵對麵的對立統一的布局,也是目前的我國教室的現狀或教室標準化模式。超越這一現狀與(yu) 標準的學校很少,想超越當然也很難,因為(wei) 固化的思維和來自標準的框框,不允許不符合標準的教室存在。
但是,英國不是這樣。我們(men) 考察的4所學校,有的是舊廠房改造的,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社區臨(lin) 時學校;有社區管轄的,有政府委托信托機構管理的,也有直屬中央教育部的。這4所學校的教室沒有統一標準而言,而是完全因建築情況而定,大小不一。但是,他們(men) 有一個(ge) 看不見的標準,那就是小班化教學的狀況,生均占有的教室物理空間絕對是遠遠超過我們(men) 的。
 攝政高中的教室
對比兩(liang) 國教室的生均占有空間,這讓人聯想到兩(liang) 個(ge) 詞“籠養(yang) ”和“散養(yang) ”。就事論事,教室的生均占有空間大小,實際上也是對學生和教師尊重的體(ti) 現,所謂的以學生為(wei) 本,這就是起碼的要求。
 英國小班化教學的教室
對比中英兩(liang) 國的教室空間,至少有兩(liang) 點值得思考。一是我們(men) 有生均占地麵積的建校標準和教室大小標準,強調校園的麵積大小和教室的標準化;而英國沒有這樣的標準,完全是看“地皮”建校,看建築建構教室。二是我們(men) 教室的大小給學生量身定製的物理空間,隻能容納學生安靜地坐著聽講和做作業(ye) ;而英國教室的物理空間,能讓學生實現“散養(yang) ”的目標,學生能坐能躺能進行小組活動,甚至能在教室做飯做菜。
 兼具多種功能的教室
對比兩(liang) 國教室,我們(men) 的教室是一種被動學習(xi) 為(wei) 理念的學習(xi) 空間,而英國的教室,則是學生自主生長的成長空間。前者是標準化的,後者是非標準化的,兩(liang) 種空間體(ti) 現出兩(liang) 種不同的教育思想與(yu) 教育理念。非標準化的教室物理空間,某種意義(yi) 上也是基礎教育非標準化和對人的教育非標準化的折射。
二、文化環境與(yu) 師生共生的成長空間創建
陽光、空氣與(yu) 水分是構成萬(wan) 物生長的環境,同樣,教室作為(wei) 學生成長的空間,其物理空間隻是基礎,恰如承載萬(wan) 物生長的大地。而教室的文化環境構建創造,才是學生生長與(yu) 成長的陽光、空氣與(yu) 水分。教室,是兒(er) 童成長和教師生活的空間。每一個(ge) 兒(er) 童成長的最好時間和每一位教師生活的最好光陰,基本上是在教室裏度過的。它某種意義(yi) 上是兩(liang) 代人時間空間。
縱觀英國學校的每一間教室,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給人的印象是凝聚了師生的創意與(yu) 創作,其以學生為(wei) 本的和以教育為(wei) 主的文化布置和空間分配,形成了一個(ge) 家庭氛圍式的和實驗實踐工坊式的生活、成長空間。這些人性化的布置與(yu) 環境創作,不是專(zhuan) 業(ye) 的人員做的,而是教師自己動腦與(yu) 動手,引領學生共同創造的。這些教室環境裏的文化內(nei) 涵不是單一的宣傳(chuan) 圖片,而是覆蓋了教育與(yu) 教學的大大小小的各個(ge) 方麵,甚至包括對種族、膚色、國家和不同文明的認知與(yu) 認同教育。
 師生創意遍布教室的每一個(ge) 角落
教室的文化特性,也體(ti) 現在教室功能對教育理念的落實。因為(wei) “大教室、小班額”,英國學校基本上每一個(ge) 教室裏擁有了不同的功能區域,充分體(ti) 現出對學生生理、心理成長、學習(xi) 方式與(yu) 個(ge) 性需求的尊重,充分體(ti) 現出對教育功能與(yu) 方式多樣化的認知與(yu) 理解。從(cong) 地麵到四壁,從(cong) 窗台到天花,空間的區域分配與(yu) 教育內(nei) 涵的相融合,形成了一個(ge) 適宜師生生活與(yu) 成長的環境。
反觀我國的教室,在應試教學和以考試分數競爭(zheng) 為(wei) 主體(ti) 的背景與(yu) 環境下,我們(men) 學校教室環境的人文空間構建上很是蒼白。雖然,這些年小學和幼兒(er) 園大有改觀,但初中與(yu) 高中,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內(nei) 涵。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除了以考試成績與(yu) 分數為(wei) 導向的和以上大學改變人生境遇為(wei) 追求目標的口號標語外,師生很少再把教室當作是一個(ge) 文化環境與(yu) 生長空間。在我們(men) 的主流意識裏,僅(jin) 僅(jin) 隻是把教室當成了一個(ge) 知識接受、訓練與(yu) 考試和分數獲得的戰場。
 溫馨的教室消除了教師與(yu) 學生的距離感
與(yu) 此同時,通過兩(liang) 國教室的文化環境對比,可以透析出教師的職業(ye) 生涯與(yu) 人生心態的差異。雖然受大背景的影響,但我們(men) 的學校應該引導教師的人生幸福與(yu) 職業(ye) 生涯發展,與(yu) 一個(ge) 教室的環境文化建設關(guan) 聯起來。
三、技術支撐與(yu) 教學活動的生態空間架構
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學校的教室,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教室,支撐教室的教育裝備與(yu) 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通常一個(ge) 教室的技術支持係統有兩(liang) 方麵:一是教學支持係統,主體(ti) 是服務課堂教學的(如由黑板、講台、教學多媒體(ti) 係統為(wei) 核心構成);二是學習(xi) 支持係統,主體(ti) 是服務學習(xi) 方式的(如由課桌椅、圖書(shu) 、學生用網絡計算機及教室功能布局形式等為(wei) 主體(ti) 構成)。
這在兩(liang) 國教室之間的差異性不是很大,其構成因素基本相同。特別是作為(wei)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多媒體(ti) 係統,承載互聯網技術與(yu) 數字技術,並支持教學應用的係統,中英兩(liang) 國學校,乃至全世界的學校都幾乎沒有差別,甚至連硬件產(chan) 品的品牌與(yu) 技術構造都是相近的。這也充分地說明了兩(liang) 國的課堂教育裝備在同一個(ge) 水平線上。而作為(wei) 學習(xi) 支持係統的圖書(shu) 、課桌椅,也幾乎是差不多的形製與(yu) 質量,這是教室之所以稱為(wei) 教室的基本元素。
差異大的是在教育裝備與(yu) 教育技術的細節上和支持教室功能實現的方式與(yu) 形式上。具體(ti) 來說,有以下三方麵。
一是課桌椅本身的技術與(yu) 功能及其教室課桌椅的布局有明顯差異。英國教室的走廊空間都普遍很寬敞,在走廊這個(ge) 空間裏,分擔了教室裏的後勤支持功能,所以學生的一些後勤設備,如書(shu) 包、衣物和行李,都存放在了走廊裏的學生櫥櫃裏了,本身物理空間就很大的教室,越發顯得大,更符合學生的生理與(yu) 骨骼、肌肉發育的人體(ti) 要求。同時,小班額的班級課桌椅是按小組合作學習(xi) 方式不規則地進行分組式布局的,沒有規則與(yu) 標準,隻考慮合理與(yu) 否和以學生為(wei) 本的原則。
二是教室裏有服務師生休息、一對一輔導和溝通的設備設施,充分體(ti) 現出了教室是一個(ge) 師生共同生活成長的空間。小學、初中有舒適、低矮、可愛的軟式沙發與(yu) 座椅,學生可躺、可坐、可成堆,與(yu) 教師能圍合一起或一對一交流。圖書(shu) 與(yu) 各類實驗、實踐的材料盒收納在教室四周的櫥櫃裏,可支持學生的隨時的學習(xi) 與(yu) 實踐。
 學生在教室席地而坐交流學習(xi)
三是教室的功能往往是跨學科多功能的實驗與(yu) 實踐場所,並非隻是用來聽課做作業(ye) 的。大部分的教室功能,往往融合了學科實驗室與(yu) 實踐場所的功能,特別是在小學與(yu) 初中階段,除了音樂(le) 、舞蹈這類需要特種場地的學科外,其他均能在教室裏完成,如科學實驗、綜合實踐、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有些教室裏甚至有廚房功能,很明顯是屬於(yu) 家政或綜合實踐課程的功能性裝備。這種做法,能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建築客觀條件,也能有效的促進學科教學的規範開展與(yu) 專(zhuan) 業(ye) 化水平提升。
 有廚房功能的教室
四、教室應由教學之室轉向學習(xi) 空間和成長空間
教室,作為(wei) 學校的“元空間”,是組成學校的細胞,也是一個(ge) 學校的縮影。雖然,教室存在的曆史已經很久,在互聯網時代相信還會(hui) 延續,但對於(yu) 教室的認知和構建,也許我們(men) 應該立足更新的視角研究與(yu) 構建。對比兩(liang) 國學校的教室和未來的技術與(yu) 學生的學習(xi) 方式,我國的教室應該從(cong) 理念到技術、從(cong) 內(nei) 涵到功能實施全麵的轉型。
教室應有物理、文化、技術三重屬性。物理屬性是指建築的空間體(ti) 積與(yu) 結構,文化屬性是指教育者與(yu) 受教育者共同創造的教育文化生態,技術屬性是指對教室功能實現的技術支撐係統。三重屬性的總原則是以學生為(wei) 本和以學生的成長為(wei) 本。物理屬性不必標準化,而應有足夠的空間能容納學生及其教育教學的功能實現為(wei) 規範與(yu) 標準;文化屬性一定要形成師生共同創造的生態係統,教室的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學校辦學思想的引領下,隨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代,積累沉澱、共同養(yang) 成,體(ti) 現的是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天賦創造力,形成的是師生共同成長與(yu) 幸福生活的空間;技術屬性是與(yu) 時俱進的、尊重學生的、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的優(you) 質支持技術係統,必須是環保安全的,必須符合學生生理、心理成長規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或新技術。
教室應尊重學生和教師,要以學生與(yu) 教師的生存、生活、生長為(wei) 指導思想,充分地考慮教師與(yu) 學生的幸福感,成為(wei) 學生成長的歲月天地,成為(wei) 教師生活幸福的光陰空間。把師生共同讀書(shu) 、交流、活動、休息的功能充分的實現,把課堂教學的功能實現放在主體(ti) 位置,把師生共同生存、生活、生長的智慧生態體(ti) 現出來。
麵向未來的教室,從(cong) 教育裝備的角度來說,應該是由把教學之室向學習(xi) 空間和成長空間的建構上轉型。所謂的未來教室,本質上應該是文化內(nei) 涵引領的、裝備技術支撐的“生存、生活、生長”空間,而簡單意義(yi) 上定義(yi) ,就是學習(xi) 空間和成長空間。
本刊特約撰稿人 後有為(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