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指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它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為(wei) 主要手段,用以獲取所需的各種知識信息[1]。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職業(ye) 教育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與(yu) 時俱進地調整教育教學計劃,改變教學模式。
我校在2007年組建了2個(ge) 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後,2012年又組建了2個(ge) 網絡版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4個(ge) 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可容納144(4×36)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學習(xi) ,徹底實現了形態學實驗教學的電子化。
每一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均由教師端的1台計算機和顯微鏡係統、學生端的36台計算機和顯微鏡係統、投影係統以及Motic顯微數碼互動軟件係統等部分組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病理教研室的全體(ti) 任課教師與(yu) 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模式。幾年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成果表明,與(yu) 傳(chuan) 統的顯微鏡教學實驗室相比較,顯微數碼互動教學係統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1 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現代職業(ye) 教育教學理念
2 改變傳(chuan) 統的實驗作業(ye) 方式 方便了學生 節約了資源
3 根據不同專(zhuan) 業(ye) 學生培養(yang) 目標要求不同 改革實驗考試方式
傳(chuan) 統的病理學實驗考試主要是考核學生能否熟練使用顯微鏡尋找觀察典型病變的能力。因不同學生素質不同,因此考核起來不但耗費時間長,學生成績不很理想,且病理切片的耗損率較大。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men) 根據現階段各專(zhuan) 業(ye) 學生培養(yang) 目標不同,崗位需求不同,改變實驗考核模式。(1)護理、臨(lin) 床醫技(影像、檢驗、口腔、針推等)專(zhuan) 業(ye) 學生因以後臨(lin) 床實際工作中接觸病理切片少或根本沒有,因此對於(yu) 這些專(zhuan) 業(ye) 學生的病理實驗考試,我們(men) 采取辨認典型病變的方式進行考核,即我們(men) 把所有觀察過得教學切片中的典型病變拍照保存下來。每5幅不重複的典型病變照片為(wei) 一組製成36套考試圖片,通過顯微數碼互動係統的課堂下發功能發到學生計算機中,規定在5分鍾內(nei) 閱讀並辨識出5幅典型病變照片中的典型病變是什麽(me) ,寫(xie) 在Word文檔中並上交即可。(2)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因以後工作中可能會(hui) 從(cong) 事臨(lin) 床病理檢驗,因此對這些學生我們(men) 還是以顯微鏡下閱讀切片為(wei) 主,即在15分鍾內(nei) 完成一張病理考試切片的閱片,典型病變的查找、保存,考試試卷的製作(與(yu) 平時實驗作業(ye) 的格式、要求一致)及上交等。兩(liang) 種考試方式的推行,既符合學生的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目標和崗位需求的要求,又減輕了學生的考試壓力,學生考核成績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受到學生的一致擁護。
參考文獻
[1] 謝智勇.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計算機課教學設計[J].電子製作,2014(18):75.
[2] 李文明,田誌逢.數碼互動技術在人體(ti) 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7(20):22-23.
[3] 舍雅莉,王雅莉,胡樹名.基於(yu) 顯微數碼互動係統的病理實驗教學模式和考核體(ti) 係的建立[J].中醫教育ECM,2014,33(1):21-23.
[4] 程靜華,容哲,王英慧.顯微數碼網絡互動係統在形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及回顧分析[J].醫療衛生裝備,2014,35(10):130-132.
宋曉環 朱莉 胡金秋 王忠超 姚曉媛 長春醫學高等專(zhuan) 科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