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疫情)防控期間,師生在地理空間上的完全分隔狀態致使原有課堂教學無法正常實施,在線教學由此被推到教學實踐的最前沿,成為(wei) 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目標的主要形式。目前在線教學主要包括網絡在線課程、網絡直播教學、學生自主學習(xi) 、電視空中課堂四種形式[1],其中,網絡直播教學是首次大規模、成建製、高並發地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因其具有應然狀態下的高交互性、時效性、個(ge) 性化和現場感等優(you) 勢,在眾(zhong) 多在線教學形式中得以突顯。但是,此次大規模網絡直播教學應運而生,各高校並未完全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相關(guan) 的教學理論、模式、方法和策略指導不明,致使課程教學達不到理想效果。
疫情防控期間網絡直播教學積累大量的教學經驗和數據,為(wei) 進一步探討網絡直播教學模式提供了依據,同時,在教學中暴露的諸多問題也使得其研究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
1 網絡直播教學研究現狀
2 網絡直播教學模式構建
3 結語
本文構建的純線上型高校網絡直播教學模式基於(yu) 成熟普適的遠程教學模式分析框架,立足高校學生學習(xi) 特點和網絡直播教學特性,選用係統的在線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豐(feng) 富的教學資源、教學交互層次,契合的教學評價(jia) 手段、課程直播技術環境和師生社交支持服務等,提高網絡直播教學模式建構路徑的穩定性和規範化。後續筆者將應用該教學模式開展本科課程直播教學實踐,重點研究該模式的教學效果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等,以進一步豐(feng) 富網絡直播教學實踐層麵的探索和試驗。
參考文獻
[1] 焦建利,周曉清,陳澤璿.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06-113.
[2] 劉佳.“直播+教育”:“互聯網+”學習(xi) 的新形式與(yu) 價(jia) 值探究[J].遠程教育雜誌,2017,35(1):52-59.
[3] 鄒雄,呂文麗(li) .“停課不停學”理念下的網絡直播教學實踐研究:基於(yu) “CCtalk+課堂派”在線平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23):68-71.
[4] 張炳林,付瑞,李丁丁.後疫情時期網絡直播教學的理性審思[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6):73-80.
[5] 崔裕靜,馬宗兵,馬凡.網絡直播作為(wei) 慕課學習(xi) 支持服務的模式及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2):110-115.
[6] 郝春娥.教育直播引發的中國教育形態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3):28-29,77.
[7] 周玉霞,朱雲(yun) 東(dong) ,劉潔,等.同步直播課堂解決(jue) 教育均衡問題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3):52-57.
[8] 穆順利.習(xi) 水縣第五中學網絡直播課堂教學現狀調查與(yu) 分析[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8.
[9] 程雪姣,皮忠玲,洪建中,等.網絡直播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以“職業(ye) 規劃課程”為(wei) 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2):85-90.
[10] 魏迎梅,康來,謝毓湘,等.智慧型網絡直播教學中的教學活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0,43(3):56-61.
[11] 郭娜,高興(xing) 春,薑朋濤,等.新冠肺炎疫情下醫學免疫學網絡“雙平台”教學的實踐與(yu) 探索[J].中國免疫學雜誌,2020,36(18):2189-2192.
[12] 伍豔,馮(feng) 朝勝.“互聯網+”下基於(yu) 直播平台和社交網絡的學習(xi) 新形式:以某直播網校為(wei) 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5):49-51,65.
[13] 李克東(dong) .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上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4] 丁新.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與(yu) 個(ge) 案分析:“教學模式七維度分析框架”的構建與(yu) 應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5):37-44.
[15] 謝幼如,張惠顏,吳利紅,等.以MOOCs為(wei) 代表的在線教育教與(yu) 學模式的理論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3):50-58.
[16] SIEMENS G. Connectivism: 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EB/OL]. https://www.docin.com/p-1002768225.html.
[17] DOWNES S. Places to go: Connectivism & connective knowledge [J]. Innovate Online, 2008, 5(1):6.
[18] SIEMENS G.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Distance Learning, 2005, 2(s101):3-10.
[19] ANDERSON T, DRON J.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1,12(3): 80-97.
[20] 琳達•哈拉西姆,肖俊洪.協作學習(xi) 理論與(yu) 實踐:在線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J].中國遠程教育,2015(8):5-16,79.
徐卓鈺1 楊帥2 1. 遵義(yi) 醫科大學計算機網絡管理中心 2. 遵義(yi) 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