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期中小學圖書(shu) 館建設與(yu) 應用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新時期中小學圖書(shu) 館的建設目標是使圖書(shu) 館與(yu) 教育教學全麵深度融合,成為(wei) 學校信息資源高地和師生智慧中心、成長中心、活動中心。麵對新時期圖書(shu) 館建設的目標要求,學校圖書(shu) 館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館藏資源建設及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時,更應重視閱讀推廣理論研究與(yu) 實際運用。基於(yu) 微信公眾(zhong) 平台環境下的,師生運動和閱讀習(xi) 慣培養(yang) 的實踐探究,是在融合行為(wei) 心理學、圖書(shu) 館學、體(ti) 育學多學科交叉領域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學校圖書(shu) 館進行閱讀推廣活動的典型案例。
一、研究回顧
二、微信公眾(zhong) 平台
三、理論探究
四、實踐探究
五、反思回顧
“日行萬(wan) 步,日讀萬(wan) 言”活動以21天為(wei) 一季,至今為(wei) 止,已開展8季,項目共吸引400餘(yu) 師生參與(yu) ,共收到師生閱讀感悟160多篇。通過後期跟蹤反饋,參將活動的近半數,基本養(yang) 成每天閱讀及運動的習(xi) 慣,每天堅持運動與(yu) 閱讀已有深刻意識,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師生未能堅持,沒有養(yang) 成這種意識。為(wei) 使“日行萬(wan) 步,日讀萬(wan) 言”活動得到更大範圍的普及,很有必要對其進行反思與(yu) 回顧。
1.更加精準的閱讀推送服務
雖然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我校圖書(shu) 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推送的圖書(shu) 或美文,保證其文獻獲取途徑,但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一定程度下限製了讀者的深入思考,一部分人僅(jin) 每天通過閱讀微信或朋友圈獲取文獻信息。從(cong) 每季參加活動的情況來看,在21天中完整讀完一本書(shu) 的比例隻占35%左右,更加精準的閱讀推送服務在以後活動中尤其重要。隻有深入閱讀,回歸文獻本身,才能更好地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樂(le) 趣,並有研究表明,紙質文獻仍然是師生閱讀首先,深度閱讀才是培養(yang) 閱讀習(xi) 慣的終極目標。
2.建立更加科學的運動健身體(ti) 係
步行是最好的運動,每天走一萬(wan) 步,吃動兩(liang) 平衡,使身體(ti) 達到理想狀態。但在一萬(wan) 步的量化過程中,大部分人依賴運動APP的數據進行考核,該數據將當天所有的零散的步行數據都匯總疊加,降低了每天步行一萬(wan) 步的數據真實性。一般而言,走一萬(wan) 步消耗的熱量大約在240~300卡路裏。任何針對促進健康的有氧運動而言,對強度都有要求,步行也不例外。健步走想要走出健康,強度是關(guan) 鍵因素之一。鍾南山院士的結論是看步頻,“最佳的步行速度是>120步/分鍾。身體(ti) 不好或年齡較大的可酌情降低速度”。
3.優(you) 化平台建設 提供精準化量化數據
建立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下的微社區,進行“運動與(yu) 閱讀”交流,更多在於(yu) 其互動性,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互相鼓勵,先進者帶動落後者,共同達到目標。現有的平台類似於(yu) BBS的一種互動平台,融合的信息量較少,除打卡、發帖、點讚、評論之外,更應加強內(nei) 容建設,將運動素養(yang) 及閱讀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融合的更加緊密。在量化數據方麵,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參考,例如運動集中在某一時間點的連續運動數據或者某一本書(shu) 的共讀計劃等應都在平台同時體(ti) 現。
4.重視過程監控與(yu) 效果評價(jia)
任何一個(ge) 閱讀推廣案例或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都應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監控,對於(yu) 推廣效果做出評價(jia) ,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環境下的閱讀推廣活動也不例外。不僅(jin) 要注意到讀者對參加活動的真實體(ti) 驗與(yu) 反饋,並及時進行引導與(yu) 修正,還需在活動結束後進行歸納、總結,對整個(ge) 活動效果進行評估,以便不斷優(you) 化、進步。
參考文獻
[1] 秦德洪,楊長軍(jun) .創新擴散理論下中學圖書(shu) 館微信公眾(zhong) 平台擴散分析[J].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2016(2):23-25.
[2] 範並思.閱讀推廣的理論自覺[J].國家圖書(shu) 館學刊,2014(6):3-8.
[3] 盛雅男.21天效應在核心員工轉變工作態度中的應用[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3(10):28-29.
[4] 徐美琴.國內(nei) 科學健身研究現狀與(yu) 展望[J].冰雪天地,2015(5):93-96.
楊長軍(jun)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