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廳函〔2021〕3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教育局、工業(ye) 和信息化局,有關(guan) 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有關(guan) 高等學校:
為(wei) 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精神,推進新工科建設全麵深化,加快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建設,根據《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guan) 於(yu) 印發〈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16號)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報、專(zhuan) 家綜合評議的基礎上,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按相關(guan) 工作程序確定了首批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名單,現印發給你們(men) (見附件)。請首批學院建設高校認真落實相關(guan) 文件要求,高質量推進學院建設工作。
一、明確建設定位。堅持育人為(wei) 本、產(chan) 業(ye) 為(wei) 要、產(chan) 教融合、創新發展,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ye) 服務、學生創業(ye) 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探索高校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新路徑,緊密對接國家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和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提升貢獻度、支撐度和引領力;探索高校組織模式變革的新路徑,打破高校內(nei) 部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和政策壁壘,以組織創新催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深層次變革;探索應用型人才特色培養(yang) 的新路徑,以技術發展邏輯體(ti) 係構建培養(yang) 方案,探索任務式、項目式、探究式等培養(yang) 模式改革,凝練產(chan) 教融合多方協同的育人機製,為(wei) 提高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和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二、把握建設重點。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以提高人才培養(yang) 能力為(wei) 核心,針對關(guan) 鍵要素深化改革。加強專(zhuan) 業(ye) 建設,圍繞國家和區域產(chan) 業(ye) 布局,建設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鏈的應用型特色專(zhuan) 業(ye) (群)。加強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建設能夠及時響應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的課程體(ti) 係。加強教材建設,建設一批體(ti) 現產(chan) 業(ye) 發展前沿的新形態高質量教材和案例庫。加強技術創新,推動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營造智能化的學習(xi) 環境。加強實踐訓練,強化“產(chan) 學研用”體(ti) 係化設計,建設“浸潤式”產(chan) 學研融合實踐平台。建強教師隊伍,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製,建設一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三、加強質量保障。強化高校、地方政府、行業(ye) 協會(hui) 、企業(ye) 機構等多元主體(ti) 協同,建設科學高效、保障有力的製度體(ti) 係,統籌各類資源,對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建設予以政策支持和資源傾(qing) 斜,加大對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指導和服務力度,推動穩定發展。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建立聯合質量監測機製,有關(guan) 高校要定期向地方教育、工業(ye) 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報送學院建設進展報告和在校生學習(xi) 情況、畢業(ye) 生去向及後續發展等質量監測信息,持續改進培養(yang) 方案、培養(yang) 過程、培養(yang) 模式,實現教育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培養(yang) 符合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附件:
教育部辦公廳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2021年1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