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對加強新時代各類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新要求。為(wei) 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guan) 於(yu) 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精神,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體(ti) 係建設,提高碳達峰碳中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質量,製定此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部署,麵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於(yu)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全過程和各方麵,加強綠色低碳教育,推動專(zhuan) 業(ye) 轉型升級,加快急需緊缺人才培養(yang) ,深化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yang) 和科技攻關(guan) 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交流與(yu) 合作,為(wei)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原則
——全麵規劃、通專(zhuan) 結合。依據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建設覆蓋麵廣、戰線長特點,進行係統性、全局性統籌規劃。提升生態文明整體(ti) 意識,實施麵向全員的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責任教育,加快培養(yang) 工程技術、金融管理等各行業(ye) 和各領域的專(zhuan) 門人才。
——科學研判、緩急有序。加強重點產(chan) 業(ye) 人才需求預測,結合新時代人才成長規律、教育教學規律、科技創新規律,加快新能源、儲(chu) 能、氫能和碳捕集等緊缺人才培養(yang) ,積極謀劃對傳(chuan) 統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升級改造。
——試點先行、穩中求進。支持部分基礎條件好、特色鮮明的綜合高校和行業(ye) 高校,先行建設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新學院、新學科和新專(zhuan) 業(ye) ,在探索、總結經驗基礎上,引領帶動全麵加強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
——深度融合、交叉出新。強化科教協同,加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教學內(nei) 容,在大項目、大平台、大工程建設中培養(yang) 高層次專(zhuan) 業(ye) 人才。深化產(chan) 教融合,推動師資交流、資源共享、建設產(chan) 教聯盟,推進產(chan) 教深度協同育人。
——立足國情、暢通中外。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依據自身基礎條件特色和發展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加強對外開放合作,拓展人才培養(yang) 合作路徑和方式,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善於(yu) 講好“中國方案”的青年科技人才。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綠色低碳教育
1.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教育教學體(ti) 係。加強宣傳(chuan) ,廣泛開展綠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組織和誌願者隊伍的積極作用,開展係列實踐活動,增強社會(hui) 公眾(zhong) 綠色低碳意識,積極引導全社會(hui)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2.加強領導幹部培訓。發揮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支持服務分階段、多層次領導幹部培訓,講清政策要點,深化領導幹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係統性的認識,提升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業(ye) 務能力。
3.做好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支持有關(guan) 高校、開放大學加強與(yu) 部門、企業(ye) 、社會(hui) 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非學曆繼續教育培訓項目,多渠道擴大終身教育資源,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學習(xi) 者對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知識能力的終身學習(xi) 需求。
(二)打造高水平科技攻關(guan) 平台
4.推動高校參與(yu) 或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相關(guan) 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引導高等學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國家科研平台,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生態係統碳匯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
5.推動高校組建碳中和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組建一批重點攻關(guan) 團隊,圍繞化石能源綠色開發、低碳利用、減汙降碳等碳減排關(guan) 鍵技術,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及儲(chu) 能技術等碳零排關(guan) 鍵技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負排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6.強化科研育人。鼓勵高校實施碳中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計劃,大力支持跨學院、跨學科組建科研和人才培養(yang) 團隊,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支撐高質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層次培養(yang) 。
(三)加快緊缺人才培養(yang)
7.加快儲(chu) 能和氫能相關(guan) 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為(wei) 目標,推動高校加快儲(chu) 能和氫能領域人才培養(yang) ,服務大容量、長周期儲(chu) 能需求,實現全鏈條覆蓋。
8.加快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相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針對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技術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推動高校盡快開設相關(guan) 學科專(zhuan) 業(ye) ,促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為(wei) 未來技術攻堅和產(chan) 業(ye) 提質擴能儲(chu) 備人才力量。
9.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學資源建設。鼓勵相關(guan) 院校加快建設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場等緊缺教學資源,在共建共管共享優(you) 質資源基礎上,充分發展現有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作用,完善課程體(ti) 係、強化專(zhuan) 業(ye) 實踐、深化產(chan) 學協同,加快培養(yang) 專(zhuan) 門人才。
(四)促進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轉型升級
10.進一步加強風電、光伏、水電和核電等人才培養(yang) 。適度擴大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規模,保證水電、抽水蓄能和核電人才增長需求,增強“走出去”國際化軟實力。拓展專(zhuan) 業(ye) 的深度和廣度,推進新能源材料、裝備製造、運行與(yu) 維護、前沿技術等方麵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升級。
11.加快傳(chuan) 統能源動力類、電氣類、交通運輸類和建築類等重點領域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轉型升級。以一次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為(wei) 重點,加強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以二次能源高效轉換為(wei) 重點,加強重型燃氣輪機、火電靈活調峰、智能發電、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補等新能源類人才培養(yang) 。以服務新型電力係統建設為(wei) 重點,以智能化、綜合化等為(wei) 特色強化電氣類人才培養(yang) 。以推動建築、工業(ye) 等行業(ye) 的電氣化與(yu) 節能降耗為(wei) 重點,加強交通運輸類和建築類人才培養(yang) 。
12.加快完善重點領域人才培養(yang) 方案。組織相關(guan)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行業(ye) 指導委員會(hui)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調整培養(yang) 目標要求,修訂培養(yang) 方案,優(you) 化課程體(ti) 係和教學內(nei) 容,加強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賦能技術與(yu) 專(zhuan) 業(ye) 教學緊密結合。
(五)深化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
13.鼓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yang) 。支持相關(guan) 高校與(yu) 國內(nei) 能源、交通和建築等行業(ye) 的大中型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深化產(chan) 學合作,針對企業(ye) 人才需求,聯合製定培養(yang) 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專(zhuan) 科生、研究生和非學曆教育等不同層次人才培養(yang) 模式。
14.打造國家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完善產(chan) 教融合平台建設運行機製,針對關(guan) 鍵重大領域,加大建設投入力度,積極探索合作機製,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15.支持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chan) 教融合發展聯盟。鼓勵高校聯合企業(ye) ,根據行業(ye) 產(chan) 業(ye) 特色,加強分工合作、優(you) 勢互補,組建一批區域或者行業(ye) 高校和企業(ye) 聯盟,適時聯合相關(guan) 國家組建跨國聯盟,推動標準共用、技術共享、人員互通。
(六)深入開展改革試點
16.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和示範性能源學院。瞄準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需求,針對不同類型和特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分類打造能夠引領未來低碳技術發展、具有行業(ye) 特色和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實體(ti) ,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17.啟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ang) 試點項目。針對能源、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在國內(nei) 有條件的綜合高校和行業(ye) 高校中,加快建設一批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的培育項目,啟動一批專(zhuan) 業(ye) 、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七)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
18.鼓勵高校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師資培訓,發揮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學名師、一流課程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廣成熟有效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課程實施方案,促進一線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鼓勵高校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師資隊伍建設保障,實施機製靈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準引進力度,完善內(nei) 部收入分配激勵機製,形成規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師資體(ti) 係。
(八)加大教學資源建設力度
19.加大碳達峰碳中和領域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建設力度。基於(yu) 碳達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專(zhuan) 業(ye) 能力分析,分領域協同共建知識圖譜、教學視頻、電子課件、習(xi) 題試題、教學案例、實驗實訓項目等,形成優(you) 質共享的教學資源庫。
(九)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
20.加快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以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基礎,重點提升國際視野,強化國際交流能力,推動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生積極參與(yu) 相關(guan) 國際組織實習(xi) 。
21.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鼓勵高校積極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術、儲(chu) 能與(yu) 氫能、碳經濟與(yu) 政策研究等優(you) 秀人才,匯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yu) 碳中和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
22.開展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國際聯合培養(yang) 項目。鼓勵高校與(yu) 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開展碳中和領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聯合培養(yang) 、科技創新和智庫谘詢等合作項目,深化雙邊、多邊清潔能源與(yu) 氣候變化創新合作,培養(yang) 積極投身全球氣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場運行的專(zhuan) 門人才。
三、組織實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有關(guan) 部門和高校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的重要性、挑戰性、緊迫性,堅決(jue) 貫徹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切實扛起責任,根據本方案重點任務,結合自身實際製定具體(ti) 任務和工作計劃,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
(二)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高校通過積極爭(zheng) 取各級財政資金、企業(ye) 投資、國家低碳轉型基金、市場化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和自籌資金等多元化渠道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學科建設和科技攻關(guan) 。在專(zhuan) 業(ye) 、師資、課程、教材等方麵予以優(you) 先支持,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三)做好監測評估。在學科評估、專(zhuan) 業(ye) 審核評估和工程教育專(zhuan) 業(ye) 認證等過程中適當增加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內(nei) 容。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ge) 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定期開展典型案例推薦遴選工作,加強宣傳(chuan) 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