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
刊號:CN11-4994/T(國內) ISSN1672-1438(國際)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首頁 米兰体育官方 雜誌目錄 期刊封麵 推薦閱讀 顧問專家 投稿須知 米兰彩票站 訂閱須知 廣告業務
您當前的位置: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 >> 首頁 >> 其他法規
高教 普教
總465期 總463期 總461期
總459期 總457期 總455期
總453期 總451期 總449期
總447期 總445期 總443期
 裝備時空 更多>>
《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2025年暑期係列活動成功舉辦
 編務說明 更多>>
 其他法規  
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來源:教育部 時間:2022-12-31 17:37:44

  我國力爭(zheng)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dang) 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貫徹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戰略部署,引導高校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為(wei)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ti) 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you) 勢,加快構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創新體(ti) 係和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yang) 水平,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和重點區域的示範應用,構建教育、科技和產(chan) 業(ye) 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格局,為(wei)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實施重點行業(ye) 領域減汙降碳行動、實現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ti) 係、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等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近期目標。利用3—5年時間,在高校係統布局建設一批碳中和領域科技創新平台,匯聚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調整優(you) 化碳中和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yang) 質量持續提升,實現碳中和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新突破。

  中期目標。通過5—10年的持續支持和建設,若幹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關(guan) 學科和專(zhuan) 業(ye) ,一批碳中和原創理論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wei) 實現碳中和打下堅實基礎。

  遠期目標。立足實現碳中和目標,建成一批引領世界碳中和基礎研究的頂尖學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創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戰略科技力量,為(wei) 我國實現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舉(ju) 措

  1. 碳中和人才培養(yang) 提質行動

  推進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和示範性能源學院建設,布局一批適應未來技術研究所需的科教資源和數字化資源平台,打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有效培養(yang) 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加大在新工科建設中的支持力度,鼓勵高校與(yu) 科研院所、骨幹企業(ye) 聯合設立碳中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培養(yang) 項目,協同培養(yang) 各領域各行業(ye) 高層次碳中和創新人才。

  加強與(yu) 人工智能、互聯網、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動碳中和相關(guan) 交叉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建設。加快與(yu) 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hui) 學等學科融通發展,培養(yang) 碳核算、碳交易、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等專(zhuan) 業(ye) 人才。加快製定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yang) 方案,建設一批國家級碳中和相關(guan) 一流本科專(zhuan) 業(ye) ,加強能源碳中和、資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相關(guan) 教材建設,鼓勵高校開設碳中和通識課程,將碳中和理念與(yu) 實踐融入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2.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行動

  圍繞零碳能源、零碳原料/燃料與(yu) 工藝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集成耦合與(yu) 優(you) 化技術等關(guan) 鍵技術創新需求,開展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新技術原理研究。加強溫室氣體(ti) 排放監測與(yu) 減排評估、氣候變化下的生態係統安全-重大風險識別與(yu) 人類活動適應機製、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實現機製、脫碳路徑優(you) 化、數字化和低碳化融合等機理機製研究。係統揭示海洋和陸地碳匯格局、過程機製及其與(yu) 氣候係統的互饋機理,闡明地質碳封存固碳功效、增匯潛力與(yu) 管理模式等碳匯理論。

  3.碳中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行動

  加快碳減排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圍繞化石能源綠色開發、低碳利用、減汙降碳等開展技術創新,重點加強多能互補耦合、低碳建築材料、低碳工業(ye) 原料、低含氟原料等源頭減排關(guan) 鍵技術開發;加強全產(chan) 業(ye) 鏈/跨產(chan) 業(ye) 低碳技術集成耦合、低碳工業(ye) 流程再造、重點領域效率提升等過程減排關(guan) 鍵技術開發;加強減汙降碳協同、協同治理與(yu) 生態循環、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封存以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ti) 減排等末端減排關(guan) 鍵技術開發。

  加快碳零排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開發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等零碳電力技術以及機械能、熱化學、電化學等儲(chu) 能技術,加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並網、特高壓輸電、新型直流配電、分布式能源等先進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資源製氫、儲(chu) 氫、運氫和用氫技術以及低品位餘(yu) 熱利用等零碳非電能源技術。開發生物質利用、氨能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非含氟氣體(ti) 利用、能量回收利用等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技術。開發鋼鐵、化工、建材、石化、有色等重點行業(ye) 的零碳工業(ye) 流程再造技術。

  加快碳負排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加強二氧化碳地質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燃料化學品、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等碳負排技術創新;研究碳負排技術與(yu)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關(guan) 係,引領構建生態安全的負排放技術體(ti) 係;攻關(guan) 固碳技術核心難點,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技術升級,提升生態係統碳匯。

  4.碳中和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優(you) 化布局一批碳中和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展碳中和應用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建設若幹碳中和領域前沿科學中心,探索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等關(guan) 鍵技術的共性科學問題;建設碳中和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guan) 大平台,開展從(cong) 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產(chan) 業(ye) 化的全鏈條攻關(guan) 。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碳中和創新平台的培育,組建一批攻關(guan) 團隊,持續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打造若幹碳中和技術創新的戰略科技力量。

  5.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支持高校聯合科技企業(ye) 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chan) 業(ye) 研究院、中試基地、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等,積極參與(yu) 創新聯合體(ti) 建設,促進跨行業(ye) 、跨領域、跨區域碳中和關(guan) 鍵技術集成耦合與(yu) 綜合優(you) 化,加快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深度脫碳、工業(ye) 綠色製造、農(nong) 業(ye) 非二氧化碳減排以及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聯合地方建設一批碳中和領域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構建碳中和技術發展產(chan) 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支撐建設一批綠色低碳示範企業(ye) 、示範園區、示範社區、示範城市(群)。

  6.碳中和國際合作交流行動

  推進與(yu) 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交流,開展碳中和科技領域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建設一批高校碳中和領域創新引智基地,大力吸引匯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yu) 我國碳中和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在國家留學基金計劃中,對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yang) 和相關(guan) 學術科研交流予以支持。支持高校舉(ju) 辦高層次碳中和國際學術會(hui) 議或論壇,主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進國際規則標準製定,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支持建設碳中和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平台,推動高校參與(yu) 國際碳中和領域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7.碳中和戰略研究創新行動

  建設碳中和戰略研究基地,打造碳中和高端智庫,組織高校加強碳中和戰略研究,為(wei) 我國做好碳中和工作提供決(jue) 策支撐。重點研究碳中和基本內(nei) 涵、實現路徑和主要路線,碳中和與(yu) 能源、產(chan) 業(ye) 及經濟體(ti) 係發展的影響關(guan) 係;深入分析電力、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ye) 和能源、建築、交通等關(guan) 鍵領域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主要障礙與(yu) 轉型成本;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重點行業(ye) 領域碳中和途徑與(yu) 信息通信產(chan) 業(ye) 低碳化發展模式;研究重點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與(yu) 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guan) 聯機製;開展麵向碳中和的國家氣候治理體(ti) 係、國際氣候合作研究,形成技術、行業(ye) 、領域、區域及國際多維度的創新戰略支撐體(ti) 係。

  三、組織實施

  1.加強頂層設計。教育部成立碳中和科技創新專(zhuan) 家組,指導和協調行動計劃的實施;有關(guan) 司局積極研究並推進具體(ti) 任務實施。省(區、市)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以服務國家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為(wei) 目標,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探索力度,支持碳中和領域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

  2.優(you) 化資源配置。支持高校承擔或參與(yu) 碳中和領域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培育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台,建設碳中和產(chan) 教融合聯合體(ti) ,全麵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為(wei) 碳中和技術創新發展提供急需專(zhuan) 業(ye) 人才。在國家級人才評選中,加大向碳中和領域優(you) 秀人才的傾(qing) 斜力度。

  3.加強宣傳(chuan) 推廣。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引導各層次人群踐行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新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高校領導幹部要加強碳中和相關(guan) 知識的學習(xi) ,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推動綠色校園建設。


本網版權聲明:
凡本刊本網發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權均屬於《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www.businesswebdr.com),未經本刊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偽原創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本刊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刊本網發布的照片、視頻,屬本刊本網原創或已獲作者本人授權。未經授權,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網及相關權益人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關於我們 | 期刊導讀 | 顧問專家 | 法律聲明 | 廣告業務

Copyright(C) 米兰体育官方 版權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5號世寧大廈一層108室(100191)
高教郵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郵箱:cn11_4994@163.com
電話:010-82098610

    

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微信公眾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