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創新人才培養(yang) 理念的提出引發了人才培養(yang) 策略和教學形式的轉變。新的教育理論與(yu) 教學技術的應用要求傳(chuan) 統形態的教學環境改變,可視化技術、多媒體(ti) 技術、人工智能以及計算機通訊技術的發展為(wei) 教學環境的改變提供了可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學環境的發展主要經曆多媒體(ti) 和網絡化兩(liang) 個(ge) 階段。多媒體(ti) 階段以計算機和多媒體(ti) 設備(投影儀(yi) 、實物展台、VCD、音響等)為(wei) 主要的電子化教學硬件。網絡化階段以教室接入校園網,並能便捷的訪問互聯網,調用網絡教學資源,並組織教學活動為(wei) 主要表現形式。網絡化階段大大拓展了教學活動的空間,實現了教學實時或非實時的互動。
隨著“智慧”一詞的興(xing) 起,以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信息技術應用日趨廣泛。在教育領域,具有智能管理、智慧應用、可視化等特征的智能教學環境成為(wei) 新的建設熱點。新一代智能教學環境將成為(wei) 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教師為(wei) 主導”的雙主模式的教學主陣地[1]。
1 設計理念和原則
2 功能設計
3 模型設計
4 建設案例
5 總結
從(cong) 對智能教學環境的功能需求、設計模型以及相關(guan) 案例可以看出,未來教學環境的設計是多樣的,各自有特點,智能教學環境僅(jin) 是其中一種。有的設計側(ce) 重與(yu) 智能控製,有的側(ce) 重與(yu) 空間設計,有的側(ce) 重於(yu) 集成化管理,但其目的都是為(wei) 了提高教學與(yu) 學習(xi) 效果。“以人為(wei) 本”“以學生為(wei) 中心”的設計思路,均為(wei) 充分展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主體(ti) 角色。無論是可視化技術、物聯網技術還是其他信息技術,都是一種手段,都是為(wei) 了讓師生從(cong) 技術中脫離出來,更專(zhuan) 注於(yu) 教學與(yu) 學習(xi) ,同時也是一種新的高效管理方式。隨著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這必將會(hui) 改變課堂的結構,改變教學形式,最終會(hui) 形成一個(ge) 麵向培養(yang) 未來創新人才所需的和諧的智能教學新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衛東(dong) ,張際平.未來課堂的定位與(yu) 特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7):3-28.
[2] 王竹立.新建構主義(yi) 的理論體(ti) 係和創新實踐[J].遠程教育雜誌,2012(6):3-10.
[3] 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肖廣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4] 陳衛東(dong) ,葉新東(dong) ,張際平.智能教室研究現狀與(yu) 未來展望[J].遠程教育雜誌,2011(4):39-45.
[5] 熊建輝.澳大利亞(ya) 維多利亞(ya) 州科學教師專(zhuan) 業(ye) 標準述評[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46-50.
蔣達央 姚琪 常州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信息中心 常州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