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動與(yu) 液壓傳(chuan) 動技術被廣泛應用於(yu) 工程領域,液壓與(yu) 氣動技能的培養(yang) 也被大中專(zhuan) 院校以及高校高度重視,近幾年無論大中專(zhuan) 院校還是高等院校都積極地對液壓與(yu) 氣壓傳(chuan) 動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其中,大連職業(ye) 技術學院孟慶雲(yun) 提出了從(cong) 教學出發,結合工廠培訓實際經驗,對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與(yu) 實踐[1]。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zhuan) 科學校簡引霞結合現代多媒體(ti) 技術,從(cong) 教與(yu) 學的角度開發了液壓與(yu) 氣動技術課程網絡教學平台,以虛擬實驗環節的方式成功地探索了教育信息化在液壓與(yu) 氣動技術教學中的應用[2]。大慶石油學院機械科學與(yu) 工程學院賈光政等提出了一種基於(yu) 軟硬件結合的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新模式,構建了多功能快速拆裝式液壓與(yu) 氣動教學實驗硬件平台和教學實驗模擬軟件平台[3]。遼寧裝備製造職業(ye) 技術學院自控學院呂明珠研究了虛擬仿真技術在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中的典型應用,提出了液壓與(yu) 氣動虛擬實驗室的建設思路,其應用不但解決(jue) 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還能提供一種即時的、動態的、交互的認知形式,虛擬平台可以讓教學的表現形式豐(feng) 富多彩且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4]。蘇州大學胡增榮等提出了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背景下”結合卓越計劃要求改革課程教學方式,注重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培養(yang) 創新人才,以實現液壓與(yu) 氣動課程的成功改革[5]。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機電工程係陳輝提出了理實一體(ti) 化教學方法在液壓與(yu) 氣動課程中的應用和實施方案[6]。多所院校從(cong) 虛實結合、軟硬結合、網絡化、理實一體(ti) 化、產(chan) 學研一體(ti) 、結合工廠實踐經驗等角度對液壓與(yu) 氣壓傳(chuan) 動課程進行了教改探索,並收獲了良好的效果。高等教育工程訓練實踐教學承擔著全校機械類及近機類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工程技能訓練及工程素質工程意識的啟蒙與(yu) 提高的實踐教學任務[7],工程訓練中氣動與(yu) 液壓實踐教學其教學定位和教學任務的特殊性,尚未有人對其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探索。本文在充分分析工程訓練中氣動與(yu) 液壓實踐教學定位和特點的基礎上並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出了服務於(yu) 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氣動與(yu) 液壓一體(ti) 化創新訓練平台。
1 工程訓練氣動教學現狀及主要問題
2 一體(ti) 化創新訓練平台的建設
3 一體(ti) 化訓練實施過程
4 結束語
本文在對高等教育工程訓練實訓教學中液壓與(yu) 氣動技能訓練當前現狀及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應用教育技術支撐工程訓練氣動與(yu) 液壓技能實踐教學實現一體(ti) 化創新訓練的建設思路和實施策略,項目成果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參考文獻
[1] 孟慶雲(yun) .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改革與(yu) 實踐[J].液壓與(yu) 氣動,2011(3):17-19.
[2] 簡引霞.網絡化《液壓與(yu) 氣動技術》教學平台的研究與(yu) 開發[J].液壓與(yu) 氣動,2006(8):53-56.
[3] 賈光政,王金東(dong) ,楊鬆山,鄒龍慶.“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J].機床與(yu) 液壓,2007(2):151-152.
[4] 呂明珠.虛擬仿真技術在液壓與(yu) 氣動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 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5(4):144-146.
[5] 胡增榮,李曉村,吳明,劉鑫培,張衛華,楊娜. “卓越工程師計劃”背景下液壓與(yu) 氣動課程的改革[J].液壓氣動與(yu) 密封,2014(8):1-3.
[6] 陳輝.理實一體(ti) 化教學方法在《液壓與(yu) 氣動》課程中的實踐[J].機械管理開發,2012(2):173-174,176.
[7] 江樹勇,任正義(yi) ,趙立紅.從(cong) 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淺談工程訓練的教學定位[J].高教論壇,2010(4):71-73.
[8] 劉新陽.近年我國高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yu) 應用研究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2(3):29-33.
[9] 包誌炎,方貴盛,李增芳.基於(yu) 項目教學的虛擬仿真實訓平台構 建[J].新課程學習(xi) :綜合,2010(11):45-46.
[10] 於(yu) 恩林,孔祥東(dong) ,傅萬(wan) 堂.實時全程教學質量監控與(yu) 評價(jia) 體(ti) 係的探索與(yu) 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1):55-57.
黃海龍 耿冬妮 吉林大學工程訓練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