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采編 苗渲明)2020年12月11日,由新華三集團、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hui) 聯合主辦的“新華三杯”十周年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簡稱大賽)圓滿落幕,主辦方舉(ju) 行了隆重的線上閉幕式。大賽旨在推動學生、院校、企業(ye) 三方互動,積極探索數字化高科技人才培養(yang) 思路,豐(feng) 富多元化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建立良性的就業(ye) 生態圈。大賽與(yu) 500多所院校展開合作,在全國設立220餘(yu) 個(ge) 賽場,共集結了近2.4萬(wan) 名選手參加,曆時6個(ge) 月,比賽內(nei) 容之廣、參加人數之多、曆時之長都堪稱曆屆之最。為(wei) 此,《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對大賽的具體(ti) 承辦者——新華三集團旗下的新華三大學進行了采訪。
 “新華三杯”十周年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線上閉幕式現場
“新華三杯”·十年
白駒過隙間,“新華三杯”已十年。十年間,國家推行教育信息化已從(cong) 1.0向2.0轉段升級。在這十年中,“新華三杯”也從(cong) 單純舉(ju) 辦網絡技術大賽,逐步升級為(wei) ICT(信息通信技術)大賽,直到今天的數字技術大賽。今年的大賽之所以創下“新華三杯”的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yu) 大賽“零門檻”的設定。一方麵,大賽對學生是免費的,另一方麵,學生無需任何資曆就可參與(yu) ,且可以個(ge) 人身份參賽。這無疑給了廣大學生展示才華的巨大空間。此外,更重要的是,大賽主辦方還與(yu) 全國院校及合作夥(huo) 伴一道,不負學生熱情,不僅(jin) 在特殊時期采取細致周到的措施,以線上直播、社群互動等多種方式持續提供技術講座和賽前指導,還為(wei) 參賽學生了搭建就業(ye) 、創業(ye) 的廣闊平台,真正落實了“以賽促學習(xi) 、以賽促教學、以賽促就業(ye) ”的莊嚴(yan) 承諾,凸顯了企業(ye) 辦賽的公平、公正、公開。
正如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新華三大學執行校長李濤在閉幕式上所言,“大賽始終緊扣行業(ye) 前沿技術熱點,兼顧理論科研與(yu) 實踐應用,為(wei) 大學生ICT理論和實踐技能的交流與(yu) 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渠道和平台”,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大賽中成長、收獲,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院校和企業(ye) 加入到大賽中,推動產(chan) 教融合不斷深化。可以說,“新華三杯”的十年,是不斷突破和完善自身的十年,也是兌(dui) 現社會(hui) 責任和彰顯社會(hui) 價(jia) 值的十年。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新華三大學執行校長李濤
作為(wei) 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教師自製實驗教學儀(yi) 器設備創新大賽(2021年舉(ju) 行)的承辦方,《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雜誌深知舉(ju) 辦大賽的不易,也深知高校教師在開展科研工作中的困難與(yu) 艱辛,從(cong) 而深深感受到:正是因為(wei) 有了像新華三這樣把社會(hui) 責任放在心中的企業(ye) ,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才能不斷深化,微觀上推動了高校人才培養(yang) 和科研水平提升,宏觀上則助力教育現代化發展和教育品質提升。
新華三大學·逆勢增長
然而,2020年也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如同許多培訓機構一樣,新華三大學今年也經曆了“至暗時刻”,但最終,其憑借自身的敏銳性和前瞻性,以及新華三集團堅強的後盾,及時展開數字化轉型,實現了逆勢增長。這一方麵歸功於(yu) 國家相關(guan) 政策的助力,以及新華三集團把握住新基建浪潮的機遇,業(ye) 務不斷拓展,使得更多客戶在技術、產(chan) 品、解決(jue) 方案上有了深入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麵,也歸功於(yu) 企業(ye) 的數字化轉型。特殊時期,新華三大學實現了整體(ti) 服務交付方式的線上化,不僅(jin) 實現了慕課、常規直播課的即時共享,更實現了在線實驗、虛擬實驗等ICT課程的高效暢通。
在當前“百行百業(ye) +數字”的大環境下,新華三大學清晰地認識到,自身麵對的是以立體(ti) 化學習(xi) 應對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的挑戰。因此在產(chan) 教融合方麵,新華三大學近年來持續發力,致力於(yu) 打造紫光芯雲(yun) 產(chan) 業(ye) 學院,正所謂“芯雲(yun) 一體(ti) ”,其目標便是打造從(cong) 芯到雲(yun) 都完全自主可控的整體(ti) 信息架構、信息解決(jue) 方案,並與(yu) 新華三的整體(ti) 發展戰略相匹配。
芯雲(yun) 一體(ti) ·產(chan) 教融合3.0
與(yu) 之前把課程給到學校、隻對薄弱校提供一些輔導相比,芯雲(yun) 產(chan) 業(ye) 學院所聚焦的正是產(chan) 教融合3.0階段的深度融合需求。這其中,“共建”成為(wei) 關(guan) 鍵詞:一方麵是資源共建,新華三與(yu) 學校雙方都投入新技術、資源、設備等,共同提升學校的硬件裝備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麵是科研共建,與(yu) 學校一起做科研,通過申請教育部的產(chan) 教融合基地、教師培訓基地等,在人才培養(yang) 上深入布局。此外,新華三也助力學校的應用開發,包括智慧校園建設方麵。不僅(jin) 如此,新華三大學還參與(yu) 學校的社會(hui) 服務相關(guan) 課題,使得芯雲(yun) 產(chan) 業(ye) 學院從(cong) 單純針對學生,變成同時麵向師生,產(chan) 教融合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下一步,新華三將繼續向產(chan) 教融合4.0升級,逐步打造生產(chan) 型的產(chan) 業(ye) 學院,從(cong) 以學習(xi) 、培養(yang) 為(wei) 主,轉向與(yu) 產(chan) 業(ye) 相聯係,使培訓最終服務於(yu) 實際生產(chan) ,目前試點項目已經開始。
新華三大學多年來深耕產(chan) 教融合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認可,既是教育部認定的企業(ye) 教師實踐基地,也手握教育部正式公示的“數字工匠”項目,更成為(wei) 培訓評價(jia) 組織,在“1+X”證書(shu) 方麵,持有包括集成電路、智能網絡、無線網絡、大數據在內(nei) 的4個(ge) “X”證書(shu) 。
下一個(ge) 十年,新華三大學將繼續助力集團深化開放式格局,實現更深層的產(chan) 教融合,與(yu) 更多高校和合作夥(huo) 伴攜手,共同致力於(yu) 促進ICT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合力構建麵向新型教育和人才的新生態,培養(yang) 符合數字化時代的複合型人才。新華三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踐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為(wei) 中國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yang) 貢獻力量,推動中國信息化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