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工程院教育谘詢項目組發布《我國工程教育改革與(yu) 發展谘詢報告》以來,“加強學校的工程訓練,提升學生分析與(yu)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就一直是我國工科院校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顯示,用人單位認為(wei) 我國工科畢業(ye) 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仍需要增強。產(chan) 學研合作教育,作為(wei) 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1],在國外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曆史,衍生出了美國斯坦福大學以科研項目為(wei) 中介的“產(chan) 學研培養(yang) ”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以生產(chan) 實習(xi) 為(wei) 中介的“教學工廠”模式、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以職業(ye) 技能培養(yang) 為(wei) 中介的“現場工程師”模式等[2-5]。借鑒世界先進國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經驗,2010年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本著“行業(ye) 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旨在通過高校與(yu) 企業(ye) 的密切合作,聯合培養(yang) 工程師後備人才。
我校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產(chan) 學研合作培養(yang) 人才方麵的工作,尤其是利用校辦科技產(chan) 業(ye) 構建了校內(nei) 產(chan) 學研聯合體(ti) ,為(wei)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ang) 創造了良好條件[6]。2010年我校獲批為(wei) “卓越計劃”首批實施高校,學校進一步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開拓產(chan) 學研合作的新領域。本文結合我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zhuan) 業(ye) (先進製造技術方向)的卓越計劃實施過程,通過產(chan) 學研合作共建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為(wei) 卓越工程人才工程能力的培養(yang) 提供有益探索。
1 卓越計劃實施中工程能力培養(yang) 麵臨(lin) 的困難
2 產(chan) 學研合作共建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
3 工程訓練項目的設計、實施與(yu) 評估
4 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的國情決(jue) 定了大多數企業(ye) 無法接納大量學生到企業(ye) 進行深度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yang) 。因此需要拓展多種渠道,在以校外實習(xi) 基地為(wei) 輔的基礎上,通過產(chan) 學研合作的方式加大校內(nei) 工業(ye) 化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使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作為(wei) 工程師後備人才工程能力培養(yang) 的重要平台,承擔起了部分企業(ye) 化的工程教育基地的任務,從(cong) 而為(wei) 解決(jue) 當前大量學生進入企業(ye) 進行有效實習(xi) 的難題,提供了一條可行途徑。
當然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不能代替所有的企業(ye) 實習(xi) 環境,像有些大型石油、化工企業(ye) 很難在校內(nei) 複製,另外真實企業(ye) 實習(xi) 環境對企業(ye) 文化、職業(ye) 精神和職業(ye) 道德的熏陶作用也是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難以企及的。因此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還需要結合學科、專(zhuan) 業(ye) 和行業(ye) 特點,依托各高校的優(you) 勢和特色,進一步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 鍾秉林.深入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教育,培養(yang) 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00(6):15-17.
[2] 謝開勇.國外高校產(chan) 學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4(1):119-122.
[3] 劉娟.國外產(chan) 學研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職業(ye) 技術教育,2009,30(28):84-89.
[4] 李慶豐(feng) ,薛素鐸,蔣毅堅.高校人才培養(yang) 定位與(yu) 產(chan) 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選擇[J]. 中國高教研究, 2007 (2): 70-72.
[5] 李琳,陳京京,王傑.麵向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的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6] 左健民,鄭鋒.產(chan) 學研相結合為(wei) 培養(yang) 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開拓新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2(8):53-54.
[7] 李蓓,姚慶,管圖華.工程訓練中心平台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中的作用探析[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4,31(5):167-170.
[8] 徐新成,朱建軍(jun) ,趙春鋒.“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工程訓練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yu) 探索,2014,33(5):223-227.
[9] 李曉春,曲曉海,楊洋.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yu) 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yu) 探索,2014,33(1):229-232.
[10] 於(yu) 兆勤,吳福根,郭鍾寧.基於(yu) 項目驅動的現代工程訓練方法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yu) 探索,2012,31(8):131-133.
[11] 楊斌,王振玉. 基於(yu) 產(chan) 品的工程訓練教學改革探索與(yu) 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yu) 探索,2013,32(11):189-192.
[12] 樓建明,傅越千,鮑淑娣.基於(yu) “產(chan) 學合作、項目驅動”模式的校內(nei) 工程訓練中心建設與(yu) 實踐[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4,31(1):123-126.
[13] 王建偉(wei) ,許學東(dong) ,王豐(feng) 曉.六個(ge) 轉變: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內(nei) 涵式發展與(yu) 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82-85.
[14] 吳波,隋金玲,劉華.“校企聯合、資源共享”的工程訓練課程建設與(yu) 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13(5):55-57.
[15] 周繼烈,錢俊,唐潔.大工程背景下高校工程訓練及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yu) 管理,2012,29(8):119-121.
[16] 華中科技大學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組.項目學習(xi) 的評價(jia) -光電工程創新創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工程訓練體(ti) 係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82-87.
丁文政 鬱漢琪 周明虎 汪木蘭(lan) 南京工程學院工業(ye) 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