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8日,第7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hui) 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ju) 行。作為(wei) 教育信息化領導企業(ye) ,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在主場館中央大廳盛裝亮相,並帶來了雲(yun) 學院、數據中台、易桌麵、“智多芯”教室網關(guan) 、課堂行為(wei) 分析應用、物聯校園、平安校園等代表了我國智慧教室、智慧校園與(yu) 智慧教育建設的最新發展成果,展示了新華三麵向教育信息化2.0構建教育行業(ye) 數字大腦的設計、研發與(yu) 交付能力,以及助力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整體(ti) 實力。

教育數字大腦,讓數字能力融入教育全場景
教育信息化2.0時期,信息化將成為(wei) 教育係統性變革的內(nei) 生變量,進一步發揮引領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理念、模式、體(ti) 係變革與(yu) 重構的革命性影響。麵對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的需求,新華三則通過全麵融合自身的智能數字化平台與(yu) 生態夥(huo) 伴的教育場景化智慧應用,為(wei) 各級教育機構構建“數字大腦”,將數字思維與(yu) 能力充分融入教育機構的教學、管理與(yu) 人才培養(yang) 行為(wei) 中,以更好地驅動教育變革的發生發展。
在本次教育裝備展上,新華三便展示了教育數字大腦對課堂教學、校園管理、人才培養(yang) 等教育行為(wei) 智慧化的驅動價(jia) 值。其中,實現了 “一個(ge) 中心,百間教室” 的雲(yun) 學堂、“一套管理,千台設備”的IDV雲(yun) 辦公、 “一間教室,覆蓋全校” 的雲(yun) 學院,以及“一張照片,刷遍所有”的無感知考勤,成為(wei) 新華三展區的亮點,也吸引了眾(zhong) 多參觀者前來了解與(yu) 體(ti) 驗。


提供教育信息化2.0場景體(ti) 驗,新華三“C位”展區人流湧動
在展區,新華三展出的雲(yun) 學堂、易桌麵、雲(yun) 學院等教育雲(yun) 應用,通過雲(yun) 計算技術的融合創新實現了“四兩(liang) 撥千斤”的撬動價(jia) 值,以更高的資源利用率、更安全的運行環境、更低的硬件成本,解決(jue) 教育信息化極易遭遇的落地難題。
其中,雲(yun) 學堂憑借高效底層設備融合上層應用平台,允許百間教室共用一個(ge) 計算、存儲(chu) 與(yu) 網絡中心;易桌麵則通過一套管理係統容納上千台設備,以統一管理及更強勁的性能、更簡單的維護,為(wei) 教育機構提供類PC端的高性能雲(yun) 辦公體(ti) 驗;而一間教室就能滿足全校需求的“動漫工廠”雲(yun) 學院,作為(wei) 針對高校場景的雲(yun) 教室方案,依托vGPU虛擬化技術將高性能計算資源覆蓋到學生手中的終端上,讓低成本的終端設備也能暢享極致性能體(ti) 驗,同時亦能滿足教學、培訓、自習(xi) 、考試、財經、圖書(shu) 館、3D等多種需求,並承載APP Box、校園網盤和對接教務係統等校園化應用。

在智慧教室體(ti) 驗區,解決(jue) 了教室內(nei) 智慧教學終端接入與(yu) 管理難題的新華三“智多芯”教室網關(guan) 引發了參觀者的濃厚興(xing) 趣。通過邊緣計算技術的創新應用,“智多芯”以一個(ge) 核心接入教室全部設備,亦可實現本地化部署互動教學應用,使PAD教學更為(wei) 流暢。而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行為(wei) 分析應用,則通過對圖像、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更為(wei) 全麵的分析,實現“無感知考勤”和對課堂學生專(zhuan) 注度和課堂氛圍等指標的智能監測,充分呈現了人工智能在提升教學質量、推動課堂革命等方麵的應用潛能與(yu) 價(jia) 值。

在智慧校園展區,新華三所展出的雲(yun) 班牌、物聯校園2.0與(yu) 智安校園方案等均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其中,應用雲(yun) 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社交等新興(xing) 技術的雲(yun) 班牌,涵蓋雲(yun) 班牌APP、後端管理係統、移動終端微信小程序和選課排課係統等,可提供走班排課、家校互動、課堂環境監測、德育建設等多種功能,成為(wei) 基礎教育領域應對新高考改革、課堂革命等變革需求的關(guan) 鍵數字工具。
智慧管理與(yu) 運營,也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重點之一。本次展出的基於(yu) 校園大數據平台和數據中台的領導駕駛艙、智慧校園運營中心等,可通過校園內(nei) 學生畫像、學生安全、學生管理、重點人群監控、防沉迷預警等學生信息的可視化,推進校園管理決(jue) 策的科學化與(yu) 智慧化。


未來,新華三將大力推進數字大腦在教育行業(ye) 的全麵落地,以更智慧、更安全、更簡易的智能數字化平台,承載生態合作夥(huo) 伴的場景化應用,共同助力教育信息化的轉段升級,更好更快地驅動教育變革,為(wei) 教育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貢獻更大力量。 |